“上座率”之外(1 / 1)

平日裏,很少進電影院。大凡看電影,多是有組織的和青少年在一起。於是,就想到,這拍電影的人得替孩子們多想想。

此話從何說起?

前些日子,陪青少年一起看了《七·七事變》,新近,又陪青少年看了《鴉片戰爭》。這都是對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好影片,主題沒的說。然而,其中有些鏡頭總覺得不大得勁。《七·七事變》中,有一個日本兵強奸中國婦女的特寫鏡頭,其慘狀耳不忍聞,目不忍睹。《鴉片戰爭》中,也有一個英國佬強製把中國姑娘按倒床頭的特寫鏡頭,其狀讓不少孩子揪心地驚叫出聲。不知別人如何,反正我當時是閉了眼的。

或曰:侵略者無惡不作,這是揭露罪行。可既是無惡不作,就罄竹難書,很多很多可以揭露的和表現的,何以非要侵略者奸淫中國女性的鏡頭不可?最近看到,有人編印出版了一本什麼《日寇侵華罪行錄》,滿紙的所謂“性罪行”,那是為了“經濟效益”,什麼都不顧了。電影的編導們莫非也是為了提高點“上座率”?

提高上座率何錯之有?是的,電影應該提高上座率。

可是,隻要您實話實說,就不會否認,這類影片放映時,“上座”的大多是未成年的孩子們。如果“上座”的都是成人,也許還好說點,還不用太當回事。麵對那麼多孩子們,編導們就不擔心,在整部電影給孩子們愛國主義教育的同時,“上座率”之外,這樣的鏡頭會給孩子們點別的“教育”?別的不說,單從性心理健康角度說,如今很少或幾乎沒有接受過科學性教育的孩子們,看了這樣的鏡頭,就會很容易對性心理發展造成障礙,其後患可能影響了孩子的一生。因為,他們第一次看到的男女性事,竟是如此殘酷的暴力活動,竟是如此充滿了罪惡與恐怖,這必將影響到他們形成對性的扭曲的畸變的認識。有的青少年就因為看過類似的“鏡頭”,無論如何不能理解父母的性事,更不能理解自己將要麵對的兩性感情,認為那是邪惡的罪行,因而形成了心理障礙。這類由於在文學作品中獲得極端畸形的間接性經驗,而導致性心理障礙的個案,並非絕無僅有。

或曰:這不是專門給孩子們的電影。不錯,這確實並非專門的未成年人影片。可是,事實上看這類電影的多是組織起來的孩子們。

用藥還需講對症,還要力爭減小副作用。電影的編導們,是不是也該多替看電影的孩子們想想,把電影對孩子的負麵影響減少一些,再少一些?

1996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