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不希冀人生的坦途?然而,坦途是靠自己踏平坎坷開創出來的。人在旅途,生活帶給我們的心理困境司空見慣。由此造成的心理困境是人生固有的內涵,不經曆心理困境的人生是一種缺憾和不完美。誠如歌德所言:“沒有沾著淚水吃過麵包的人,是不會真正懂得人生之味的。”
人們習慣於以成敗論英雄,而成與敗的真正分水嶺,在於能否在心理困境中自救。不善於自救者,偶遇心理困境便不能自拔,甚至感到心靈仿佛遭到滅頂之災,使人生之路半途而廢,上演出人生的悲劇。這是弱者的人生走向。善於自救者,即使在生活的泥沼中也可以趟出一條平坦的路,最終贏得成功的人生。這是強者的人生軌跡。
我們都願意成為人生的強者。那麼,我們就要探尋心理困境的自救之路。
“耳不聽心不煩”
心理自救策略之一:回避法。
當人陷入心理困境時,最先也是最容易采取的自救策略便是回避法:回避、躲開、不接觸導致心理困境的外部刺激。在心理困境中,人的大腦中往往形成一個較強的興奮灶。回避了相關的外部刺激,可以使這個興奮灶讓位給其他刺激引起的新的興奮灶。興奮中心轉移了,也就擺脫了心理困境。“耳不聽心不煩”正是說的這一道理。因此,在體驗到某一心理困境時就該主動回避,不在導致心理困難的時空中久久駐足。比如,家裏的事使你“勃然火起”,就趕快走出家門去上班或串門;辦公室裏的事讓你“鬱悶不樂”,就趕緊走出去轉一圈。如上可算是客觀回避法。
此外,還有主觀回避法,即通過主觀努力來強化人的本能的潛抑機製,努力忘掉或壓抑自己不要去想不愉快的經曆,在主觀上實現興奮中心的轉移。注意力轉移是最簡便易行的一種主觀回避法。在你痛苦愁悶的時候,集中精力動手去幹一件有意義的事,“一心不可二用”,也就回避了心理困境。
“橫看成嶺側成峰”
心理自救策略之二:轉視法。
並不是任何客觀現實都可以回避。有時候,同一現實或情境,如果從一個角度看,可能引起消極的情緒體驗,陷入心理困境;從另一角度看,就可以發現積極意義,從而使消極情緒轉化為積極情緒。
事情常有兩麵性。是是非非,好好歹歹,得得失失,常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何必非把一件事死往壞裏想?單位裏發獎金60元,張先生歎息:唉,就60元,日子越來越不好過嘍!於是就煩。李先生欣喜:哎,還有獎金可發,我以為獎金泡湯了呢,好,於是就樂。學校裏考試,兩個學生同是由原來的80分進步到85分,學生甲心裏想:90分都沒達到,真倒黴,真笨,真沒出息,我真是完了;學生乙心裏想:一努力就有進步,行,我還行,下次再努力。於是二人感受不同。正所謂“橫看成嶺側成峰”。看來,在審視、思考、評價某一客觀現實或情境時,學會轉換視角,常常會使人感到痛苦不堪的心理困境轉眼化為烏有。
“酸葡萄與甜檸檬”
心理自救策略之三:自慰法。
伊索寓言說,一隻狐狸吃不到葡萄,就說葡萄是酸的,隻能得到檸檬,就說檸檬是甜的,於是不感到痛苦。心理學便借用這寓言,把以某種“合理化”的理由來解釋事實,變惡性刺激為良性刺激,以求自我安慰的現象,稱為“酸葡萄與甜檸檬”心理。
不錯,在自慰時所謂的理由不過是“自圓其說”,但確有維護心理平衡,實現心理自救之效。在心理困境中,人常常需要這樣調解。單位裏評職稱,不能每人一份,為此茶飯不思也太不值,這次不行還有下次。何況,沒職稱也一樣稱職,有實實在在的業績就不掉價,何必為個虛名玩命?況且,論起公平不公平,還有比我更倒黴的,何苦把自己想成最不幸?戀人無情分手傍了大款,也好。根這樣的人果真成婚,說不定要倒大黴,早跟她“拜拜”,豈不是免了後患?
這不是“精神勝利法”嗎?別把精神勝利法瞧扁了。有些不如意的事擺在那裏,如若能改變,當然該向好處努力;如若已成定局,無法挽回,就該寬慰自己,接納自己,承認現實,擺脫心理困境,追求精神勝利。這總比垂頭喪氣、痛不欲生、精神殘敗不知要好上多少倍。
“笑是精神消毒劑”
心理自救策略之四:幽默法。
據說,大哲學家蘇格拉底有一位脾氣火爆的太太。一天,蘇格拉底正與客人談話,太太突然跑進來,大罵蘇格拉底,並隨手將臉盆中的水潑在蘇格拉底身上,局麵十分尷尬。這對許多人來說,在心理上簡直是突然栽進痛苦的泥潭。蘇格拉底卻笑了笑說:“我早知道,打雷之後,一定會有大雨。”一言解頤,他妻子也禁不住笑出聲來,窘困的氣氛為歡笑所代替。英國首相威爾森在一次演說進行一半時,台下有人喊:“狗屎!垃圾!”這分明是指責他演講的內容。但威爾森這位幹練的政治家卻微笑以對裝糊塗:“狗屎?垃圾?公共衛生?各位先生,我馬上就說這個社會問題。”就這樣,他不僅沒有陷入困境反倒贏得一片喝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