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凡心理障礙都不是一個晚上形成的,有的甚至是從童年就已經伴隨著人,當然也就不可能一個早上徹底化解或消除。因而往往有些心理障礙需要多次的谘詢會話。但是,常常有求詢者總是企望一次谘詢會話解決問題。一次,一位母親陪同20歲的女兒前來求詢。第一次谘詢會話收到了較好的效果。母女都很高興,說去了幾個地方,吃了不少藥,這次才總算看到了希望。我把名片留給她們,約定了再次谘詢會話的時間,以便鞏固效果,徹底擺脫心理困擾。可是,真個是“黃鶴一去不複返”,再也沒有了她們母女的音訊。每每遇到這樣的個案,我總是很久很久地心懷牽掛和擔憂。然而,“此地空餘黃鶴樓”,你的牽掛與擔憂隻能揉進無奈的遺憾之中了。
一定要在當事人有求助的意向和行為時,才能提供谘詢服務,這是心理谘詢的主動性原則,在教育工作中,不管學生有沒有交流的意向,即使學生是完全被動的,老師也可以找你談話。心理谘詢師不能這樣。因為麵對心理問題,當事人如果沒有求助的意向,沒法建立有實際意義的谘詢關係。然而,常常有些朋友對我說,請我找他們的孩子、學生或親友進行心理谘詢。當我知道當事人已經是中學生或成人的時候,我總是建議應通過適當的工作促使當事人來主動求詢。可是,常常由此沒有了消息。此時,你除了遺憾還能怎樣?
心理谘詢主要是麵對常態人群中遇到的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或心理障礙。如同人的身體會有這樣那樣的毛病一樣,人的心理也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原本這是和感冒發燒一樣很自然很平常的事。然而,有些朋友總以為凡是需要心理谘詢的人似乎有點見不得人。於是,常常有些朋友來信信封上不寫回郵地址,信的末尾又忘記了說明,結果讓人沒法回信。更有一些朋友剛剛預約好,卻因為多餘的顧慮,而放棄了進一步的谘詢。對此,我也隻能心懷一份遺憾。
還有很多很多的遺憾留在我的心中:有的是求詢的問題並非心理問題或者不是心理谘詢師工作的對象,讓人愛莫能助;有的是求詢者放棄主觀努力一味地指望心理谘詢師有什麼五分鍾見效的靈丹妙藥,讓人無可奈何;有的是求詢來信沒有說明情況,讓人難於複信幫助;有的是求詢者沒有事先預約,讓人難於及時服務,也有的是因為占線,一些朋友要撥打幾次電話才能和我通話甚至錯過了求詢的機會,還有更多的是由於諸多的原因,一些朋友沒有條件或機會進行心理谘詢,隻能默默地承受著心靈煎熬的痛苦。這才是更大的遺憾。當我遇到有些朋友因為怕人看見而悄悄地溜進心理谘詢室的時候,當我看到有些朋友來信不敢寫上地址並要求回信信封不寫“心理谘詢室”的時候,我的心總是那麼沉重:我們的心理衛生科學的普及工作是真是任重道遠啊!
正是為了盡量地少些遺憾,我講述了一個心理谘詢師心中的故事。
生活總難免遺憾。不過,隨著社會文化的不斷發展,隨著人們觀念的不斷更新,隨著心理衛生科學的不斷普及,心理谘詢師的遺憾會越來越少。我企盼著。
2000年7月
§§給心靈放個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