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 唯美、唯善、唯情的寫作——《娑婆之舞》序(1 / 1)

在當代作家中,極少有人像儲福金這樣真正唯美地寫作。就像他在這部長篇題記中所說:“我執著地在這混沌的濁世,寫心中的那片美境。”很顯然,儲福金不是一個天真少年,對這個世界的混沌和汙濁,他是了然於心的。麵對現實,有人選擇揭露和批判,這當然很好。可儲福金卻選擇了幹淨的書寫——唯美、唯善、唯情的書寫。那是他心中的美境,理想的美境。文學從來沒有一定之規,作家既不可能也不必要進行同一類寫作。所有的樹木都長成同一個形狀,所有的花都開成一種顏色,所有的人都長成一個麵孔,這個世界還有意思嗎?

二十多年前,我和福金一同成為專業作家,又一同考上中國作協文學講習所(後改名魯迅文學院)八期,之後又一同在北大、南大上學,彼此相知很深。一般情況下,作家朋友私下聊天,是很少談論文學的。可每次和福金在一起,卻總是談論文學,別的話題幾乎沒有。原因就是他喜歡談文學,談佛。福金有很好的理論修養,我從他那裏學到不少東西。福金是個寬厚、善良而內心平靜的人,既有典型的江南才子氣,又有常人沒有的執著。他知道他在做什麼,寫什麼,而且知道他的這種寫作很難引起轟動效應。可他不改。這麼多年,文壇一直很熱鬧,一個浪頭接一個浪頭,每個浪頭總會推出一些人物,媒體和評論也會隨之蜂擁而上。儲福金卻不為所動。他的最可貴之處,就在於他的定力。這種唯美主義的寫作,充滿理想主義色彩,幾乎貫穿了他的全部作品。他之所以這麼固執,也許認為現實生活的諸多醜陋、殘酷和濁氣,已經嚴重汙染了人們的眼睛和心靈,於是他為讀者端來一盆清水。就像我們在都市擁擠汙濁的環境裏呆久了,便渴望去山野走一走一樣,儲福金的作品就是一脈青山,一池碧水,一片翠綠的草原,置身其中,會讓人覺得心曠神怡。

《娑婆之舞》就是這樣一部好作品。一位久居鬧市的劇作家,來到山清水秀的江南小鎮,不經意間,與幾位女子產生了若即若離的複雜情感,其間充滿了純淨和美好。特別是他對於難以忘懷的蓮兒的質樸和純美,產生了極其美好的印象。一個山裏的女子,天真無邪、溫柔善良。他們在山水間相遇,沒有任何功利的目的,甚至連對方是誰都沒有搞清楚,可他們相愛了,並且以身相許。但突然有一天,蓮兒又消失了。男子到處尋找,卻找到了另一個女子,她是蓮兒,又不是蓮兒,究竟是不是,連他自己都搞糊塗了。他和她在山水間重溫舊夢,夢醒之後,那女子又飄然而去。給他留下的是茫然、惆悵和失落。這使得這位來自於喧囂浮躁城市的文化人,麵對自己在城市裏的那位女友的俗氣和城市的衰氣、人生的暮氣,產生了非常複雜的情感衝突,但是,在如夢如幻、如詩如畫的心靈享受中,他又無法擺脫現實生活的限製與束縛,他不由得自己逼問自己:“我該怎麼辦?我該怎麼做?”這種令人感到近乎於窒息的自問,使我們體味到了一種人性反思的非凡意味。完全可以說,當今文壇,男作家寫女性,福金獨具一格。

整部小說文字清純,情節清爽,且被作者寫得有滋有味,一波三折充滿懸念,作品的字裏行間彌漫、擴散著纏綿、淒迷、狐媚、哀婉的氛圍,非常寫實同時也充滿著空靈、意象的禪意。在純熟、潔淨的文字和被細致刻畫的人物以及詩歌般的意境中,作者還寫出了關於生活和愛情的哲理,這對於涉世不深,渴望了解和探究複雜社會生活奧秘的青年們來說,可說是會給他們帶來“潤物細無聲”的教益。而對於廣大的青年文學愛好者來說,就可以真切地體會到:原來,好的小說就是這樣寫的,文學給我們帶來的愉悅,就是這樣享受到的。這讓人想到《紅樓夢》,想到《聊齋》,還會想到《桃花源記》。我說的是讓人無窮回味的意境和令人經久難忘的生活細節。

在福金這部精致同時也很優雅的小說《娑婆之舞》中,細膩委婉的情感一波一波地向讀者的心扉奔湧,最後,男主人公從聖境般的偏遠鄉村回到惱人煩人的都市時,這段人生的經曆已經如轟然的潮水遠遠退去,但是,他的心靈的情感波濤,卻依然一波又一波地向前擴展、前行,因為,唯有對於真善美的不懈追求,才是最能吸引我們的永恒話題,也是我們在生活中總被感動以至於念念不忘的精神需求。

閱讀《娑婆之舞》,焚香就免了,淨淨手,泡一杯清茶還是需要的。最好是綠茶。

不敢為序。

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