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 守望不僅是一種姿勢(1 / 1)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我曾和一些作家朋友去雲南采風,坐大客車沿瀾滄江岸一路南行。山道極險,常常是一邊是懸崖,一邊是萬丈深淵,底下是奔騰咆哮的江水。山路窄小而彎曲,司機緊握方向盤,身子擰成麻花,如果稍不留神,就會車毀人亡。一路上,我們看到很多警示牌:“此處撞山死亡七人!”“此處墜江死亡十一人!”……看得大家心驚肉跳。但你毫無辦法,一條命隻能交給司機師傅了。因為路途遙遠,這類標語看得多了,又見師傅技術過硬,便漸漸放鬆了神經,開始留心山外的景色。瀾滄江兩岸的景色自然險絕奇秀,最讓我動心的卻是對岸山腰上不時出現的一道道紅線。我很奇怪,怎麼會有紅線呢?問了陪同人員才知道,那是當年馬幫行走的路線。山上是紅土層,所以遠看才像一道紅線,由此想到,在沒有修通公路之前,這裏的人走出大山是多麼不易。但更讓我記憶深刻的是,在大山上,不時會看到一戶或者兩戶人家,孤零零的,都是老式房屋,瓦壟間長有茅草,看上去很破舊,肯定住了很多年很多代,他們固執地守候在這個偏僻遙遠的山腰上,很少見到人,連生存都很艱難,可他們沒有搬走,隻是一代代守在這裏。我不能明白他們為什麼要守在這裏,但我感到了一種蒼涼和古遠。前幾年,我去大西北采風,獨自一人去了很多偏遠的山區、戈壁、草原,也時常會看到類似的情景。走了很遠的路,到處一派荒涼肅殺的景象,幾乎是路到盡頭,山到絕境,你以為沒有人家了,可爬過一道山梁,卻突然發現山凹裏仍有人家,大多都是一戶,兩戶,或一個幾戶的小山村。我便萬分感慨,並生出許多感動。

在曆史的長河中,人類有兩種最基本的姿勢:遊走和守候。遊走是為了尋找,這是人類呈現最多的姿態,沒有遊走,就沒有人類的今天。但守候呢?守候是為了什麼?守候仍是生活中很常見的姿勢。比如一個女人曆經多年甚至一生,守候遠行的丈夫或浪子。一個老人坐在破爛的庵棚前,孤獨地守著一片山林。老人死了,一條狗仍然守在墳前。一隻雁被人獵殺,另一隻雁會守候在情侶消失的地方。一個民族被征服了,可它的人民卻頑強地守候著自己的文化和習俗……諸如此類,各種各樣五花八門大大小小的守候,都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有些守候是有明白原因的,有些守候並沒有清晰的理由;有的守候令人感動,有的守候叫人扼腕;有的守候是一種希望,有的守候是一種絕望;有的守候是一種大智慧,有的守候是一種大愚蠢……守候和遊走都不可一概而論,我們是應當選擇遊走還是選擇守候,這是個問題。

於是我寫了《守橋人》。

這是我寫的短篇裏最短的一篇,不足兩千字。但我的確想了很多年,還是沒有想清楚。

2008年7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