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 城市文明與無土時代在德國法蘭克福國際書展上的演講(2 / 3)

土地——被疏遠和拋棄:現代化的過程,在某種意義上就是城市化的過程,西方發達國家已經完成了這個過程,中國正在加速這個進程。上億的青年農民帶著憧憬帶著惶恐,離開祖輩生活的土地,呼嘯著湧進了城市,盡管他們適應城市生活的過程十分艱難,可他們已別無選擇。可以說,中國正經曆著人類曆史上最大規模的一次移民運動。這是整個人類走向現代化進程的又一次大規模演示。城市的確太吸引人了。它們矗立在廣袤的大地上,威嚴、高大,那裏有繁華的商業街和摩天大樓,有先進的科學技術,有政治權力的中心,有文化藝術的殿堂,有優厚的收入,有衣冠楚楚、彬彬有禮的紳士和淑女。

但城市文明疏遠和拋棄了土地,而隻在每家的陽台上還保留著幾隻花盆。花盆是什麼?我在《無土時代》這部書的扉頁有一句題記:“花盆是城裏人對土地和祖先種植的殘存記憶。”花盆是一個符號,它標誌著一個時代的開始。

古希臘詩人赫西俄德(Hesiodos)在他的長詩《工作與時日》中,借用神話故事把人類社會劃分為“黃金時代”、“白銀時代”、“青銅時代”、“英雄時代”和“黑鐵時代”。現在我要說,我們今天已經進入了一個“無土時代”!

在中國,女媧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這源於一個神話傳說:女媧用黃土和水,仿照自己的樣子造出了一個個小泥人,後來她覺得太慢了,便用一根藤條沾滿泥漿揮舞起來,泥漿灑在地上,就變成了無數的人。而在《聖經》故事中,也有上帝用泥土創造了男人亞當,又用亞當的肋骨創造了女人的記述。大家可以看出,泥土,在東西方的這兩個故事中走到了一起,它喻示著人來自土地,並將在土地上生生不息。土地才是人類真正的母親!

“無土時代”最重要的表征,就是“一個人與自然對立的時代”,是一個“人與人失和的時代”,是一個“精神荒蕪的時代”。

在我的人生經曆中,曾無數次目睹兩種完全不同的場景:一個乞丐走進鄉村,他會很容易得到一份食物,甚至會被主人邀請共進晚餐。在這個過程中,乞丐和主人可以平等地說一些家常話,卻不會遭到任何令他尷尬的盤問。當乞丐轉身離去時,目送他的會是真誠同情的目光。他不僅得到了一份食物、一些衣物和錢,同時還得到了一份溫暖和尊嚴。而另一個場景是:一個乞丐走進城市,當然也會有人施舍,但在得到施舍之前,會有許多懷疑鄙視的目光,許多盤問嗬斥,許多居高臨下滔滔不絕的教導。乞丐終於得到了一份施舍,但同時也受到了羞辱,丟失了尊嚴。

城市病了,城市得了城市文明病:厭食、肥胖症、高血壓、ED(性無能)、禿頂、癌變、哈欠連天、心浮氣躁、焦慮失眠、疑神疑鬼、互相攻訐、窺視、告密、歇斯底裏,等等等等。你可以把這些歸因於城市競爭太激烈,但更是因為城市遠離了自然,遠離了大地,遠離了簡單和質樸的生活方式,遠離了人類傳統的美德和情懷。大地是一個能吸納、包容、消解萬物的無與倫比的巨大磁場,但在城市裏,一層厚厚的水泥地和一座座高樓,把人和大地隔開了,就像電流短路一樣,所有汙濁之氣、不平之氣、怨恨之氣、邪惡之氣、無名之氣,都無法被大地吸收排解,它們一絲絲一縷縷一團團,在大街小巷飄浮、遊蕩、彙集、凝聚、發酵,瘴氣一樣熏得人昏頭昏腦,吸進五髒六腑,進入血液,便有了上述種種城市文明病。

我們幾乎都有這樣的經驗和體會:不管有多少煩惱,一旦走出城市,走到大地上,走進大自然,煩惱立刻就會煙消雲散,甚至很多疾病也會不治而愈。在人類曆史上,城市被視為高級文明的象征,但也許,我們錯了,從建造第一座城市就錯了。我們離開鄉野已經太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