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二 新工人群體的“罪與罰”(3 / 3)

還想羅嗦一點的是,社會風氣都如此,怎能要求在生存線上掙紮的工友做道德的聖徒?!前兩天有個工友跟我分享他的負疚感是如何略微得到了減少的:現在被曝出的眾多貪腐案件,他剛看的《糧食戰爭》(英國,拉吉·帕特爾 著)裏的各種政治勢力借糧食來鬥爭的黑幕,讓他的職業找到了一些可“競次”的參照。他前段時間從工廠裏出來,好不容易才找到給勞務派遣公司做下遊人力中介的生計手段,裏麵的各種靠蠶食工人利益而生存的手段讓他很愧疚,說都不好意思來見其他工友了。“竊鉤者誅,竊國者諸侯”的社會叢林法則讓他良心的焦慮有了合理的解釋,這正應驗了保羅?弗萊雷《被壓迫者教育學》裏的話:“受壓迫者之所以一直被壓迫,是他也相信了一套壓迫者建立的規則。”本書裏,蘇浩民被弟弟騙去傳銷窩點,傳銷的規則與此是何其相似!

第三,新工人的文本和理論滯後於現實的可能性。幾年前,呂途老師就有寫類似書的想法,這些想法在寫作的過程中不斷有所調整,也源自現實裏新工人的行動與實踐,這些行動與實踐可能在新工人群體裏已存在許久,而新的行動與實踐已經在不斷地發生與創造著。本書文字撰寫的一年時間裏,就發生了許多新的事件與變化。如深圳哥士比鞋廠女工周建容因維權抗爭而跳樓、江蘇昆山中榮金屬製品廠因粉塵爆炸導致大量人員傷亡、深圳迪威信公司工人代表吳貴軍因抗爭被拘捕九個月又終獲國家賠償、珠三角一帶風起雲湧不斷成功的集體談判等等。

從《中國新工人—迷失與崛起》到《中國新工人—文化與命運》,我們可感知到新工人自身主體性從確立到確定,以及進一步去探索、解決被迫的“罪與罰”的過程。當我們疏理並清晰認知到這些——生活的、社會的“罪與罰”的來龍去脈,才能知道下一步的目標在哪裏,和怎樣去行動。

新工人群體因上述種種的被動與主動的“罪與罰”,使問題解決起來更加的複雜與艱難。但曆史和現實已經教育新工人群體:如果總是被動和被迫的接受“罪與罰”或“獎和賞”,那麼就永遠不能夠擺脫命運和社會的嘲弄。在本書的第四部分“新工人文化的實踐”裏,我們可以看到有強烈主體性在內的北京工友之家的成員們如何從群體的角度與立場出發,探索新工人群體的文化體係構建、教育需求滿足、經濟建設嚐試以及互助合作聯合體的可能等等,讓我們看到了新工人群體在互助合作、自我滿足上的另一種可能。這種可能不是烏托邦式的空洞的理論與口號,而是基於長期的實踐探索的經驗凝結。在這過程中,也並不是一帆風順的,而是一個迷茫、苦悶、糾結、行動的過程,但幾乎都有相似的特質:青少年時期的夢想、理想→工作、在社會的遭際→社會的種種導致的迷茫、苦悶→思考、抗爭與行動→型塑自我、群體的主體性構建→積極的社會行動者、改造者。這樣積極的社會行動者、改造者在新工人群體中還不夠多,但我們從他們的身上看到了新工人群體結束“罪與罰”的希望,當越來越多的新工人成長為積極的社會行動者、改造者的時候,新工人群體的“罪與罰”才會壽終正寢!

而要做到這些,需要我們新工人群體不斷地反思和行動,才能夠認清和改造我們群體自身的“文化與命運”!

當然,本書並不是全部幾億新工人群體思想與行動的集成,想要一本書窮盡一個龐大的社會群體的思想與行動是不現實與不可能的。讀者要想多了解新工人群體的現狀與未來,還是在看了本書的基礎上,再多多關注現實中的新工人群體才靠譜。

希望我的羅嗦或淺薄的分享能對大家理解本書或新工人群體有所助益。

2014年9月10日 蘇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