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新工人:迷失與崛起》一書中統計了工友換工作的頻率,工友平均1到2年換一次工作,有的工友甚至一年之內換好幾個工作。其實,換工作並不會解決本質的問題。下麵這個表格記錄了我訪談的一位工友換工作的具體情況:
五:女工梁蘇花換工作的原因
打工的時間、地點和崗位\t當時的預期\t拋棄的原因
2004年底到2006年9月,在村裏小廠上班,離家100多米,做燒烤用的竹簽\t年紀太小,還不能外出打工\t收入很低
2006年10月到2007年7月,在東莞麵包店上班,賣麵包\t外出打工\t收入低,和在同一店裏打工的親戚相處不好
2007年7月到2008年6月,東莞一家電子廠上班,按電視機插件\t第一次在工廠工作\t流水線的速度很快很快,很累很累
2008年7月到2011年6月,先後在佛山幾家內衣廠打工,平車\t想學技術\t做得再好也就是當個“飛機手”(這樣的人會所有的車位,哪裏缺位就去哪裏),很辛苦,收入也不高。
想要改變
2011年7月到2012年5月,在深圳一家電子廠打工\t不想在內衣廠上班了,太沒勁\t想要改變
資料來源:作者訪談。梁蘇花生於1989年10月,老家在廣東省懷集縣,是家裏的老大,下麵有1個妹妹,3個弟弟。
也就是說,打工者的境遇是一樣的,對工作的感受非常相似。當我問美麗打工期間有沒有讓她開心的的事情的時候,美麗想了半天說:“沒有什麼開心的事情”。用更形象的話來說,美麗認為富士康不是人待的地方。但是,離開了又能幹什麼?又能逃到哪裏去?改變新工人現狀和未來的出路不是逃離,而是對工作本身和製度文化的反思和批判。
美麗的話裏給我刺激最大的就是她說的:“這不是人待的地方!”那麼這裏為什麼不是人待的地方?我沒有和美麗深入討論很多,但是這讓我想起了我和一位曾在本田工作的女工的交流。這位女工經曆了2010年5月到6月先後持續20天的罷工。那時候在本田,她們基本上是每周工作5天,休息2天,每天工作8小時,工資也比其它的企業要高點兒。那麼是什麼引發了這場震驚中國和世界的罷工呢?這位女工回憶道:“在罷工發生之前,我們係長,相當於車間主任,為了打造優質管理模式,製訂了很多苛刻的製度,如:不許說話、不許隨意走動等等。更過分的是,他因為看到一則某企業女員工頭發卷到生產線裏的事故而要求我們女生都剪掉頭發。大家不得不剪掉頭發,但是內心非常壓抑和氣憤。我們是無塵車間,恒溫24度,一個車間管理人員有一次對我們說,‘不要以為車間保持恒溫是為了你們舒服,才不是為了你們,是為了零件不生鏽’。我們覺得他們太不把人當人看了。”回過頭來分析,罷工的導火索和工人在罷工後提出的條件中,工資的問題的確是核心,但是導火索之所以可以發揮作用,主要還是因為日積月累的那種氣憤,那種不被當人對待的壓抑。
美麗的話裏給我刺激最大的就是她說的:“這不是人待的地方!”那麼這裏為什麼不是人待的地方?我沒有和美麗深入討論很多,但是這讓我想起了我和一位曾在本田工作的女工的交流。這位女工經曆了2010年5月到6月先後持續20天的罷工。那時候在本田,她們基本上是每周工作5天,休息2天,每天工作8小時,工資也比其它的企業要高點兒。那麼是什麼引發了這場震驚中國和世界的罷工呢?這位女工回憶道:“在罷工發生之前,我們係長,相當於車間主任,為了打造優質管理模式,製訂了很多苛刻的製度,如:不許說話、不許隨意走動等等。更過分的是,他因為看到一則某企業女員工頭發卷到生產線裏的事故而要求我們女生都剪掉頭發。大家不得不剪掉頭發,但是內心非常壓抑和氣憤。我們是無塵車間,恒溫24度,一個車間管理人員有一次對我們說,‘不要以為車間保持恒溫是為了你們舒服,才不是為了你們,是為了零件不生鏽’。我們覺得他們太不把人當人看了。”回過頭來分析,罷工的導火索和工人在罷工後提出的條件中,工資的問題的確是核心,但是導火索之所以可以發揮作用,主要還是因為日積月累的那種氣憤,那種不被當人對待的壓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