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張占波的故事:消費與消費主義3(2 / 2)

估計很多人看過這樣一段鑽石廣告,音效是:“鑽石恒久遠,一顆永流傳”;畫麵是:高富帥攜手著婚紗的美女愛妻,相愛的情侶結合了。明明是鑽石商品的廣告,但是通過把鑽石和愛情聯想起來,鑽石成了愛情的符號,結果,不僅製造了對鑽石的消費,而且賦予了這種消費的非商品意義。這是我們最大的悲哀:“大眾就在這一係列無窮無盡、連篇累牘的記號、影像的萬花筒麵前,被搞得神魂顛倒,找不出其中任何固定的意義聯係。”

消費主義是資本邏輯的產物,是資本邏輯有意製造出來迫害人類的東西。消費主義對資本的好處顯而易見。首先:刺激消費牟取暴利。人的生存需要其實並不複雜,可以很簡單的,但是如果人按照簡樸的生活方式去生存,那麼資本就難以牟取暴利了,所以,手機要不斷更新換代(我不反對必要的更新換代)。

其次,消費主義所帶來的符號意義會讓工友陷入焦躁、迷茫、迷失,進而逃避現實、陷入幻覺的狀態。張占波認為自己有一天一定可以開上寶馬就是幾乎進入幻覺狀態了。支持資本邏輯的強大的資本主義體係不僅在物質消費上製造消費主義,同時配合消費主義的物欲,也在精神上麻痹工友。最典型的就是好萊塢大片的精神麻痹作用。電影《源代碼》就是一個典型代表,電影通過精彩的演繹讓人們看到“另一個世界”是可能的,是可以“無中生有”的。幸好我久經考驗,不會輕易陷入其中,但是看完電影我還是有一種不想回到現實的感覺,真想進入“那個”不存在的世界。而另一個好萊塢大片《盜夢空間》好像就是對醉生夢死的不願意回到現實的人的精神毒品,而且在吸毒的時候明明白白告訴你這是毒品。這個變態的時代,影像已經不是為了反映真實的社會,而是在摧毀虛構與真實之間的界限。

法蘭克福學派學者阿當諾(Theodor Adorno)和霍克海姆(Max Horkheimer)在1944年出版的《啟蒙的辯證》(The Dialectic of Enlightenment)中提出了文化工業(culture industry)理論。書中指出“文化工業不但令文化工業化、商品化,而且更像工廠般不斷大量生產一式一樣的文化商品,令受眾在不知不覺間被蒙騙,商品崇拜製造了盲目服從、被動而沒有自覺判斷能力的受眾。……文藝作品本應有啟蒙作用,能引起受眾反思,啟蒙他們的獨立思考和批判能力,但文化工業的產品卻正正相反,令受眾被資本家牽著鼻子走,變成沒有判斷能力;而商品消費就像麻醉劑,令他們變得更冷漠服從……產生虛假意識,不再反思和批評現實,最終隻是沉迷於買衫唱K看戲上網,從而令……資本家的支配地位更加安穩。”

資本的邏輯從物質和精神上都占領了我們的世界,我們很難成為漏網之魚,又沒有力量搞個魚死網破。看看能否開辟小小的另一片水域吧!

歌曲

小人物

詞曲及演唱:孫元

選自新工人藝術團2012年出品的第六張專輯《家在哪裏?》

熱情高漲的GDP到底和我有啥關係?

我隻是想尊嚴的生活、體麵工作和休息。

高速動車、和諧號啊到底和我有啥關係?

我隻是想春節回家能放下自己的行李。

中石油中石化到底和我有啥關係?

我隻關注出租車和公交車的計價器

一二三線,四五六線,房價和我有啥關係?

一樣都是,同樣都是,同樣都是買不起!

毒奶粉、轉基因到底和我有啥關係?

我隻是想不要太擔心的多活一個世紀。

大學裏的什麼改革到底和我有啥關係?

反正我和我的孩子都是上不起!

醫療水平和服務質量到底和我有啥關係?

小病去黑診所,大病隻能靠自己!

產業升級和同城待遇到底和我有啥關係?

蓄水池的,水要放掉,我們不要回老家去!

我們不要回老家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