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的手段之三是利用從眾心態。在一個人半信半疑的時候,讓其看到很多人都在其中,這會讓半信半疑的人在從眾心態的作用下加入進來。進入過傳銷的工友跟我描述過傳銷和直銷培訓現場的情境,場麵特別正式和隆重,總是聚集很多人。
它的手段之四是自欺欺人的心理戰術。大多數人都不願意去做傷害別人的事情,做傳銷的人會編造出一種混蛋邏輯來勸慰那些剛入夥的人:如果你拉了更多的人,那麼越早被你拉進來的人就會越感謝你呀,所以你在為別人著想,因為致富是大家共同的夢想。我們永遠不會知道有多少人真正相信這個邏輯,但是,讓自己相信這個邏輯本身可以讓自己相信自己沒有在傷害別人,反而是在幫助別人。一個工友告訴我,她被帶入傳銷後上的第一節課大致是這樣的內容:開篇是以麥當勞為例子,說你們看麥當勞,他一個人的一家店麵隻能賺10萬塊錢,然後他把這種方式推廣到100人去做,然後一個月就是1000萬塊, 然後麥當勞的創始人從其它人的贏利中抽取10%,那麼1000萬的10%就是100萬,原來的一個月隻能賺10萬,推廣到後麵一個月能賺100萬塊錢。經過一係列的洗腦,最後,大家想的不是那100入夥的人是否贏利那1000萬,而是無論如何創始人都必須拿那10%;所以,關鍵的就是要有人入夥了。這被扭曲的邏輯就這樣自欺欺人地開始運轉了。
資本的邏輯與三種道德
資本的邏輯本身是違背道德的。我們人類社會從原始社會、到奴隸社會、到封建社會、到資本主義社會的發展,從技術進步、物質財富的積累來講都是進步的,而從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上來講,就不能簡單地去判斷了。按照馬克思的分析,在商品經濟製度之下,貨幣成為衡量商品價值的標準,而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不可兼得[ 和一位馬場的訓馬師的交流讓我深切地感受到了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給勞動者帶來的痛苦。小馬曾經當過兵,在軍隊的騎兵連照顧馬匹,從此和馬結下不解之緣。轉業以後到商業馬場做訓馬師。由於他愛崗敬業而且訓馬技術好,現在負責一家高檔馬場俱樂部的訓馬和相關管理。他告訴我,前幾天和老板的一次對話深深地傷害了他。老板說:“你把馬訓練得再好也就是一個馬夫,而你如果可以通過馬場帶來經濟效益,那麼你才真正有價值,否則等富人們或者老板們不再想玩馬了,你也就失業了。”小馬對我說:“這麼多年,我對馬越來越了解,馬的善良和單純讓我癡迷,可以和馬進行溝通讓我熱愛生命,培養更多的人學會騎馬和愛馬,並從中領悟熱愛生命和學會溝通,讓我很有成就感。但是,老板一句話,我隻是一個馬夫,否定了我所熱愛的一切。”]的商品生產規律,使得商品經濟社會中產生各種分裂,並產生貨幣拜物教:生產過程(產品是如何被生產出來的)本身不重要、在生產過程中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不重要、商品的使用價值不重要(隻要可以賣得出去),隻有商品的貨幣價值最重要,錢代表了一切,也就抹殺了一切。我們既然生活在這樣一個世界裏,張萌的邏輯就“沒有什麼錯誤”了,甚至是很有道理的呀,因為資本主義製度本身就是基於商品經濟的邏輯,其實也就是我們耳熏目染的“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和“發展才是硬道理”吧。
資本主義為了達到資本贏利和控製世界的目的,它利用那些隻滿足第一道德的人們,它打擊那些滿足第二道德的人們,它陷害那些踐行第三道德的人們。資本最喜歡的人群就是隻滿足第一道德的人們,因為這樣的人們可以為資本所用,為資本創造利潤,而不去關注這個過程中所產生的社會問題、環境問題、不公平問題和其它對人和社會的傷害。
資本最擔心人們認識到第三道德的重要性進而團結起來,所以,資本文化的非常重要的一點是去創造幻象,就是相信成功的可能性。這樣的可能性一定要通過個人奮鬥,越多的人相信個人奮鬥的成功學,那麼就越少有人去承擔社會責任進而與資本做對。個人奮鬥讓大家自私自利、急功近利、不擇手段、冷漠麻木。這是老板們最喜歡看到的,最後,很少有人可以通過個人奮鬥成功,但是,這種對 個人奮鬥的迷信已經足夠讓很多人打了雞血一樣地賣命。資本的本質是自私自利的,但是它知道自私自利是不受歡迎的,所以,它雖然在不斷創造更多自私自利的人,但是卻用虛偽的言辭來掩飾這樣自私自利的行為,這些言辭就是個人奮鬥、個性、個體選擇等等。給自私自利賦予了充滿個性的貌似精神層次的東西,使得人們可以自欺欺人地趨之若鶩和飛蛾撲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