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麵將講述孫恒的故事。 “做什麼樣的人”是文化的全息狀態,是本書文化分析的核心內容。講述孫恒從小到大的經曆,讓我們了解和思考孫恒是怎麼成為了這樣一個人的,孫恒“是什麼樣的人”決定了孫恒為什麼和如何去推動新工人的文化運動。
下麵的內容來自兩次對孫恒的集中訪談,一次是2012年5月2日,訪談地點在從北京開往蘇州的高鐵上;另一次是2013年7月1日,訪談地點在北京皮村。下麵是孫恒的故事:
家庭背景:
我們一家四口,我爸爸1943年出生在開封,媽媽1949年出生。我1975年出生在陝西安康市恒口鎮。我弟弟比我小2歲。現在我、弟弟、弟妹、爸爸、媽媽都在北京工友之家工作。我爸爸應該是機構年紀最大的誌願者了。
在陝西安康恒口生活(1975年-1981年)
我爸爸是林業專科學校畢業的,被分配到陝西大山的林場裏工作了。我小時候在大山裏長大。記憶中最深刻的事情是搬家。在一個地方不會待超過5年。每次搬家都挺開心的,可以收拾東西,搬到一個新的地方。
記得第一次搬家好像是1981年,從安康的恒口鎮搬到安康的香溪洞,都是在大山裏,一個大拖拉機拉著我們家所有的東西。生活在大山裏,和自然環境打交道,很少和人打交道。每天早上都是窗外的小鳥喊著我的名字把我叫醒,然後我就拿著捕蟲網去逮昆蟲、逮蝴蝶。我也幫媽媽在半山坡上放牛、放羊。山上有各種鳥,我會去逮鳥。山上的鬆鼠和野兔在亂跑。一家和一戶都住得很遠。我父母是在林場單位裏工作,大人多些,小孩子很少。這樣的成長環境養成了我無拘無束的性格。
在山上的學校,唯一的體育活動是打籃球,就那麼一個籃球,很破了,皮都開了,可以拎起來。球場很小。上體育課的時候,一不小心就把籃球打到山下去了,每次體育老師都派我去撿球,等我把球撿上來,半個多小時就過去了,就該下課了。
不過,我們開發出來自己的遊戲。從山上到山下有氣流,我們疊紙飛機,從山上扔下去,紙飛機就隨著氣流一直飄一直飄。我們看誰的紙飛機飄得久。
在陝西安康香溪洞生活(1981年-1985年)
我在香溪洞上的小學。那是在大山裏,離我父母工作的林場最近的小學也要翻兩座山。上小學的時候,鍛煉了我不怕吃苦的性格。上小學的時候,隻有第一天去報到的時候我爸爸送我去的,以後都是我一個人。翻兩座山,要走一個多小時,小學的四年我每天走一個來回。
學拚音的時候特別開心。老師告訴我們,路上看到什麼就拚什麼。我上學翻山要一個多小時,我看到什麼就拚什麼,特別開心。學數學的時候,老師讓我們自己做教具。我們山上有一種草,可以串起來,老師讓我們自己找到那種草當算盤一樣使用。
香溪洞山上的小學隻到4年級。學校很小,在一個破廟裏。都是附近農村的孩子,1到4年級學生加老師一共28個人。一共隻有兩間教室,1、3年級用一個教室,背靠背上課;2、4年級一個教室;然後還有一間老師的辦公室。
在陝西安康市生活(1985年-1987年)
1983年,我們家從香溪洞搬到山下安康市的市區。 父母還在林業係統工作,在山上是在林場工作,在山下是在農林局。搬家的主要原因是為了我上學。山上的小學隻到小學4年級。到市裏我接著上5年級。環境發生了變化。一下子有了很多小朋友。剛到城市裏,第一件興奮的事情是我爸爸帶我去了解放廣場。那是一個廣場,我第一次見到400米的跑道,我就圍著跑道跑了4圈,特別興奮。到城裏可以騎自行車了,小夥伴經常一起騎車出去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