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 孫恒的故事:文化運動4(1 / 3)

創辦北京工友之家(前“北京農友之家”)

機構注冊之後沒有任何資金,但是可以以合法身份去演出了。2002年10月的一場演出很重要。那是中秋節,我們在清華大學科技園工地上演出,我們也請李昌平去了。李老師請了樂施會的人去看我們演出。樂施會的工作人員看了我們演出後很受震動,有意向支持我們演出隊。我們就開始溝通,寫意向書。2003年4月份,樂施會正式資助了我們演出隊,那也是我們和樂施會合作的開始。

有了項目資助,我們可以租工作地點了,我們在海澱的金莊租了一個大房間,2002年4月和5月我們在那裏工作和生活。我們租的套房,二室一廳,1500塊一個月。客廳用來排練,一間臥室是男生宿舍,一間臥室是女生宿舍。我們項目中有去南方巡演的計劃,但是“非典”來了,我們不能去演出了,就集中進行排練。那時候我們有7個人。在那裏住了2個月後,我們搬到海澱區的韓家川,租了一個小院,1200塊一個月,住到2004年6月份。

2002年11月份,明圓學校借給我們一個房間,我們開了一個圖書室,也在那裏辦公和開會。2003年10月,募捐了20台電腦,在讀書室旁邊建設了一個電腦教室,白天可以給學校的孩子們用,晚上用於工友的電腦培訓。當時還沒有有意識地開展社區工作,隻是因為工友有學習電腦這個需求。後來在那裏的工作拓展成為“打工者文化教育協會”,這是和居委會合作辦的,居委會還給了我們活動場地。劉豔真和薑國良負責了一段時間那裏的工作。

2004年我們分出一部分人到東壩。明圓學校學生越來越多,房間不夠用。東壩藍天學校剛剛成立,沒有那麼多學生,有很多空教室,校長把一排房子給我們用,象征性地一年交1萬塊錢的租金,給我們三間大教室和一間小辦公室。我們當時把電腦班也挪到了東壩那邊。後來藍天學校學生數量劇增,沒有地方讓我們繼續辦活動了,我們必須尋找新的空間。

2004年我們藝術團出版了第一張唱片《天下打工是一家》,在社會各界的支持下賺了7萬4千元的版稅。我們用這筆錢在皮村租了一所廢棄的學校,開辦了一所打工子女學校“同心實驗學校”。

2005年7月14日我們正式入住皮村。2005年8月21日同心學校開學。

創辦機構對我的改變

我創辦工友之家之後,自身發生了變化。一個變化是自己對生活、對生命的認識有了很大的改變。沒有成立藝術團和工友之家之前,我的生活經常被我的負麵情緒主宰,我的思想經常處於迷茫、痛苦、焦慮和無力的狀態。覺得自己活著很壓抑,覺得自己對未來、對自己的人生沒有什麼把握。但是自從做了這些事情之後,我就覺得負麵的情緒逐步在減弱,甚至有些不再是個問題了。相對應,積極的情緒逐步地越來越多,比如說,更自信了、更堅強了、更有方向了,可以感受到人生的價值觀和人生的意義。感覺到自己是生活當中的一分子,自己的人生有了意義、有了價值,心裏更踏實了。覺得自己能夠把握住自己的命運,更充實了。感覺到了我作為一個獨立自主的人的自覺性,包括對社會的認識都是在這個過程當中建立起來的。以前我不知道自己是誰,我隻是一個個體,孤零零的個體,和社會沒有關係。做了這些事情之後慢慢地找到了自己的身份認同,我們自己也是工人群體當中的一分子,是這個社會當中的一分子。當然這種歸屬感和認同感是逐步建立的,不是馬上建立的。

機構的發展

藝術團的起點是非常質樸的,非常的自然,就是自娛自樂,唱自己的歌。最開始沒有什麼覺悟的,也沒有特別強烈的思想價值觀,我不知道這個階段有多長。在我們藝術團演出的過程當中,我們越來越認識到演出活動本身和歌曲創作的重要性,才意識到工人文化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