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沈金花的故事:教育生活7(1 / 3)

學校與社區 - 教育不能失去根

在一次培訓研討上(2013年10月7日,昆明),孫恒分享了他關於社區建設的看法:“中國有句古話: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句古話來源於家天下的時代,在封建朝代,所有的一切都歸屬於統治階級。現在,雖然家天下的某些殘餘還在,但是時代已經發生了根本的變化。這個時候,我們發現在‘齊家’和‘治國’之間出現了巨大的斷層。很多人羨慕美國式的民主,因為人人都有投票權,但是大家有沒有想過,那個投票權隻是4年一次,然後你的權力就被剝奪了,而且其實投票的時候,你也沒有什麼選擇權,因為候選人就那麼幾個。這種從公民個體直達國家機器的民主很難直接貫徹民主。真正的民主應該是日常的民主,可以具體地經常參與的民主。這樣的日常參與的民主該怎麼實現呢?這需要我們去思考、去實踐,不是等著自上而下的製度設計。我認為,社區建設就是一個可能性。”

我們可以把城市的聚居區分成4種類型:城市人口和較高收入人口聚居區,打工者聚居區,廠區生活區,工業區居住區(詳見故事十五中的表:社區和聚居區的類型概述表)。在現代性(技術性、線性發展邏輯、模式化統一化、工作與生活割裂等等)和後現代性(碎片化、虛擬化、文藝化、精神分裂化等等)的作用下,更重要的是,在資本主導一切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格局下,人不再是經濟和社會的核心,在這種社會裏所形成的地理上的社區往往不具備社區的本質內涵: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在城市小區中對麵不相識的情況很多見;在打工者聚居區中,大多數工友隻是把這個地方當做一個廉價的落腳地,而沒有機會和空間認為這是自己可能長久生活的地方。

人一定要與周圍發生關係,這是生命的本質。現在,我們在學校就隻是上學,在單位就隻是工作,回到家就主要是吃飯和睡覺,我們被割裂了,我們好似生活在社會中,但是我們又和社會失去了本質的聯係。網絡是現在最熱門的工具,人們在網絡上溝通、暢所欲言,網絡的確可以很好地去利用,但是,在那裏我們可能誰也不認識誰,那是一個虛擬的世界。

皮村周圍快被拆遷完了,剩下一個皮村,因為據說也要被拆遷,所以家家戶戶都為了獲得更多的補償款而大興土木,這同時周邊的工友越來越多地聚集過來,皮村很熱鬧。我們的同心實驗學校去年(2012年8月)被關閉風潮困擾,雖然僥幸生存,但是估計來日不長。雖然如此,但是,我們的皮村社區活動中心天天開門,我們社區工會的日常活動風風火火,我們的皮村同心實驗學校的教育工作如火如荼。皮村都要被夷為平地了,這一切不就會隨之消失嗎?我們在幹什麼?我們非常希望皮村存在下去,並且在原居民和新居民的共同努力下被建設得更好,但是現實不會如我們所願。我們在這樣的現實下做這些工作,是因為我們相信:(1)人是最重要的,在我們的工作中鍛煉和培養了我們的團隊,影響和帶動了更多的人;(2)實踐是檢驗一切的標準,無論理想多麼美好,沒有行動都是空談,實踐中可以去偽存真,可以創造現實和未來;(3)經驗可以積累,皮村同心實驗學校可能會被取締,但是我們的辦學經驗還在;(4)物質的皮村也許會消失,但是皮村精神還在。皮村可能會消失,但是我們在皮村的生活曾經存在,這就是生命的本質。

金花在談工作的時候,重點強調了學校和社區的鏈接,這不僅與我們北京工友之家的社區工作理念一脈相承,同時也與我們的教育理念相吻合。學校是社區的資源。在皮村,同心實驗學校承擔了下列的功能:學校(有近800學生),夜校(晚上和周末利用空下來的教室為社區工友和社會上的工友提供培訓場所)、兒童社區活動場所(孩子因為父母下班晚不能及時回家的可以在學校逗留)、家長聚會場所(經常舉辦社區講座,包括:健康教育、親子教育、家庭教育、網絡應用等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