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沈金花的故事:教育生活7(2 / 3)

學生家庭在社區和附近居住,使得老師可以更容易和家長溝通,更容易了解學生的家庭狀況,建立教師、學生和學生家庭的情感鏈接。也讓家長可以和老師保持比較頻繁的接觸,多了解孩子在學校的狀況。家長們之間的聯係也通過學校這個平台而建立起來。再加上學校組織的家長工作坊、家長讀書會,使得家長們之間不僅僅局限在閑聊的層次,還可以有計劃地讀書學習共同成長。

校園文化對學生成長和社區文化的影響。同心實驗學校的很多活動會組織學生觀察社區並主動進行小的社區幹預活動。這樣的活動融會貫通在各項課程和課外活動中,如:社會課、節水行動等等。學校的合唱團和音樂劇會在社區劇場中演出,很多社區工友和學生家長會來觀看演出。2009年我們同心實驗學校的孩子們排演了音樂劇《流動的心聲》,劇情都是通過對學生的訪談而編寫,很多家長邊看邊流淚,了解了自己的孩子也反思著自己的生活。 2009年,在社會課中,我曾組織5、6年級的學生參與“打工者居住狀況調查”,調查結果後來收錄到《打工者居住狀況和未來發展報告》中,訪談的過程和總結的過程讓孩子們得到了鍛煉、親近了父母也反思了自己和自己家庭的狀況。

現在,絕大多數的學校都如同學生的集中營,把學生圈起來隻為了把書本的知識灌輸下去。校門外的世界和校園幾乎不發生關係。我見過一個在這種學校教育中培養出來的學生,我和她在紐約飛往北京的飛機上鄰座。她在美國康奈爾大學上本科,媽媽是家庭婦女,以前是做金融投資的。她從中學就開始在寄宿學校上學,高中畢業就直接去了美國。她對中國和美國都不了解。她手裏拿著一本張愛玲的小說在讀。最有意思的是,她告訴我最近遇到了苦惱:“一個男同學對我表示好感,經常約我一起去餐廳吃飯,我不知道該如何對待。所以我讀小說,我不知道‘感覺’是什麼,也許書裏的描寫可以告訴我。”我無語地看著這個女孩子,一個脫離了土壤的無根的女孩。

什麼是我們的根

金花當初來到北京工友之家工作的時候,很多人,包括金花自己,都沒有預計她可以待下來堅持這麼多年。回顧自己走過來的曆程,能夠讓金花和這個團隊同甘共苦、對這份工作盡心盡力的動力是她自己說的:在這中間找到了“根”。

真正的根是:人與人的情感。金花回顧自己對工作的情感投入的變化:“做實習生的時候,我雖然投入了熱情,但是沒有投入感情,後來在工作中接觸了很多誌願者、很多學生家長,一個個活生生的個體的故事、一個個完整的生命,我過去形成的那種‘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的心態慢慢被融化了,過去那種‘做事’的心態開始發生變化,心開始變軟了,和人們建立了情感的連接,情感積澱也就越來越多,覺得學生的家長就像自己的母親和鄰居,這些體會和情感讓我覺得我可以做下去。”

真正的根是:人的責任感。金花回顧:“在工友之家工作一年以後,楊靜老師給我打電話,問我是否報名去香港讀社工研究生,我發現我根本就脫不開身,我不能拋下學校的事情不管。最初在學校工作,我對管人沒有一點兒興趣,人太複雜了,我喜歡和小孩在一起學習、玩耍、沒有利益糾葛、很純粹,但是承擔學校的工作必須與人打交道。我開始的時候抗拒這些人事工作,後來,我告訴自己要學會擔當,我開始學習和老師溝通、和家長溝通、和孩子溝通。我敢於用強勢的姿態來麵對爭端,我不再畏懼矛盾和衝突。一直走過來, 對學校有很強的責任感,對生活有很多真實的體會和認識,感受到一種真正的思想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