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王德誌的故事:團結經濟3(1 / 2)

2014年社會企業簡況

一共有13家店。代收點有30家。

工作人員40人:

?管理人員4名

?接收人員3人

?辦公室1人

?庫房:10人

?店員:21人

?網店2人\t

對社會企業現狀和前景的看法

我認為社會企業是工友之家未來的希望,因為它有著很大的可能性。將來如果基金會不資助我們了,我們的自立發展就要靠社會企業。從現在的運作來看,我認為我們還是有信心承擔這樣一個未來的責任的。最重要是,我們培養起了一個團隊,積累了經驗,逐步建立起了管理方法。經驗的積累是很艱難的,經驗是靠失敗積累起來的。

社會資源:社會企業運作至今,我們積累了一些社會資源,取得了社會的信任。我們和幾十所大學,幾十家企業有長期的募捐合作。我們在北京的各個角落建設了30家代收點。

物流:運輸成本是很大的一塊支出。以前我們沒有募捐點,社會募捐的數量也少,我們天天跑,就是捐幾件衣服我們也會跑一趟,要慢慢培養募捐群,取得大家的信任。口口相傳的力量是最大的。現在取得了很多人的信任,我們就可以提出一些合理的要求,比如衣服要有20件以上才上門去取,我們跟別人解釋我們的成本考慮,別人理解就會支持我們。

人員流動減少: 現在店員收入相對穩定了,保底工資是1600元,外加提成。一般店員的月收入2000多元,有的可以達到3000多元。聘人上也有經驗了,爭取聘任相對穩定的店員。

庫房管理:調貨、定價、盤活這些都積累了經驗,節約了人力和成本。做到了換季儲備,以前就沒有儲備的意識,現在到了夏天就把冬天的衣服儲備起來,而不是簡單地甩貨。

後備力量:我們的同心創業培訓中心(工大大學)為我們社會企業培養了後備力量。當然了,我們要意識到剛畢業學員的局限性。工大學員剛畢業的時候會比較亢奮,以前沒有接觸過公益,接觸了以後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這樣的感受一定要經曆沉澱,在現實中接受打擊。很多人接受不了現實的考驗,遇到問題的時候也會逃之夭夭。

培養中層幹部:經過長期的鍛煉和培養,我們已經有了幾個可以獨當一麵的中層幹部,能幹事,能自我約束。

集體主義精神的培養:我們社會企業定期組織學習和聚餐。一般企業的交流和培訓是圍繞利潤來進行的,我們的交流和學習是圍繞集體主義精神的建設。社區裏所有的店都是個體經營的,隻有我們的店是集體所有的,在這裏工作要靠自覺,而對於自覺性差的人這種個體的自我約束就不起作用,這的確是個挑戰。

開辟“同心農園”

我們的社會企業也在穩紮穩打的基礎上進行拓展,比如前兩年我們成立了女工合作社,今年(2013年5月)開始了同心農園的建設和運營。我們機構創立的“同心創業培訓中心”位於北京平穀,我們的“同心農園”就在培訓中心的旁邊,都是我們跟當地村委會和農民租賃的。同心農園有30多畝的果園和農地,已經有不同樹齡和不同品種的果樹幾百棵。同心農園的收入主要來源於:認領果樹、生產和銷售生態產品和組織郊遊拓展活動。這些收入都將用於農園的建設和支持工人大學的運行。

討論:

掙錢與生活目標

我們有很多理由把掙錢當做人生和工作的目標,王德誌更是如此。王德誌在學校學習一直挺好,聰明好學,就是因為家庭經濟困難而不得不在初一下半學期輟學。複學的願望也隨著弟弟們的入學和家庭經濟狀況而破滅。正因為如此,掙錢曾經是王德誌的首要目標,他不僅這樣想,而且也爭取去實現。回顧他在農村老家的那些年,他嚐試了很多途徑,包括:套兔子、藥鳥、采蘑菇、起石頭、賣菜,但是都沒有掙到多少錢。

王德誌離家去北京並不是為了打工賺錢,他那時都不知道什麼是打工,他那時候心裏隻有一個念頭,要去春晚表演相聲。當得知這個願望無法實現的時候,他一直以來的學習相聲的夢想支持他留在北京打工。

\t

回顧王德誌在北京打工的曆程,

時間\t工作\t工資\t換工作的原因

1995年\t在餃子館做雜工\t300元\t自己脾氣不好,打架,被老板批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