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許多的故事:書寫曆史2(2 / 2)

我說的打開有幾層意思:一是把潛能的東西挖掘出來;而是可以勇敢地麵對社會,敢於去舔著冰冷的牆;三是,去衝破障礙和束縛。我很討厭大人對小孩那種定性的判斷,說某個孩子有沒有出息這類的話。人在成長過程中,會不斷受到束縛,從思想到行動上的束縛,人的自由發展就是不斷衝破束縛,挖掘潛能的過程。\t

2004年下半年,由於在肖家河那邊明圓學校的場地不穩定,我們就搬到了東壩藍天實驗學校。開始做些維權的事情,我也直接參與了。

2005年夏天機構搬到皮村,團隊事業往前走,自己也在走,一種成長。皮村同心實驗學校建起來以後,我也來到皮村。我在皮村參與社區夜校的工作。 我們在學校裏開辦工友夜校,為工友們開設了大眾文藝課、法律課、社會基礎課等等。學校逐漸成為社區的學習中心。

打工文化藝術博物館

2007年在香港樂施會的讚助下開始籌備建設打工博物館。2008年五一勞動節,打工文化藝術博物館正式開館,主展廳懸掛著國務院總理溫家寶的話語:“尊重勞動,尊重勞動的價值,這是一個民族最基本的道德。” 下麵的陳列櫃裏擺放著全國各地工友捐贈的物品和證件,包括:暫住證、健康證、務工證、工作證、工服、工具、書信、照片等等。

我們博物館的展廳分為主展廳、分展廳和主題展廳幾個大部分。主展廳長年展出“打工三十年-流動的曆史”;分展廳有三個,展出內容分別是:兒童、女工和勞工機構;主題展廳大約每2年更新一次主題,2010年-2011年主題展的內容是:“打工者居住狀況和未來發展”,2012年-2013年主題展的內容是:“新工人-家在哪裏?”,2014年5月至今的展覽內容是:新工人的文化和實踐。

之所以選在2008年開放我們的打工博物館,主要是要從勞動者的視角來審視改革開放這三十年的曆史。在主流話語中,這三十年更多地被簡化成了一個“經濟騰飛史”,這些曆史的確叫人驚歎,卻都沒有提到“人”和勞動者。在我們的博物館,勞動者是曆史的主體和創造者,有時候也是受害者。

在博物館工作和社區工作中,我們積極爭取政府的認可和支持,哪怕是默認也可以。在打工者聚居區,麵對複雜的社會問題,基層政府也在謀劃現實的解決方案。尤其是在新一屆政府的領導下,打工群體的生存狀況已經成為政府工作的 一個重點。所以,民間組織和基層政府組織之間有很大的合作空間。我們在皮村建打工文化藝術博物館時,也積極爭取政府的資源,我 們得到了北京市朝陽區文化館的支持,建立了工友影院、工友圖書館;我們又和村委會積極合作,共建了皮村社區文化活動中心,為工友、為社區居民提供了豐富多彩的業餘生活和學習空間。

在 整合資源中,我們不但和基層政府合作,也和上一級政府開展合作,積極參加團中央、文化部、司法部等舉辦的活動;我們也充分爭取媒體的資源,借助媒體最廣泛 地傳播我們自己的聲音,傳播我們的文化理念。作為一個民間組織,如何廣泛地發動社會各界誌願者的參與,是至關重要的。工友之家的每一步成長,都離不開許許 多多誌願者的主動參與;誌願者的積極參與,也充分體現了我們倡導的新文化的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