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藝術觀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經曆了一個相對漫長的過程的,許多在這個過程中經曆了從寫自己,到寫他人,到寫打工群體這樣一個過程。許多回憶道:“我最初創作和演出的時候還沉浸在自我的狀態中,後來發生了變化。創作內容上,從寫自己到寫周圍這些人的轉變是個漫長的過程;從表達自我到表達這個群體的轉變也是個痛苦的過程。《打工號子》是轉變過來後創作的第一首歌,是2003年上半年創作的。後來又陸續創作了《矮矮的村莊》、《北京、北京》、《老張》等歌曲。”
人民文藝觀的前提條件是:文藝不是用來牟取名利的;人民文藝觀的基礎是:生活和工作在底層人民中間;人民文藝觀的價值觀是:尊重勞動的價值,反抗資本的剝削和壓迫。 許多是這樣說的:“對於我來講,文藝是我的生活,文藝是我的工作,文藝是我的武器,但是文藝不是我的目的。”
在人民文藝觀之下,生活和工作是一體的。在主流的狀態裏生活和工作是分開的,在外麵是一個狀態,西裝革履的;回到家,關起門來玩搖滾。這兩個角色之間沒有聯係,處於割裂的狀態。許多反思道:“在社會受到擠壓,沒有通過社會化的方式消解掉,而是通過個人方式去消解,這是更加不對的過程,讓人格更加割裂,精神疾病會更加嚴重。人是社會化的產物,在社會上受到擠壓,也應該通過社會化過程去化解。人在社會化的過程種需要堅持自己的主體性,不能讓社會給異化掉。我們人就應該在不被異化的情況下、在社會化的過程中堅持自己的主體性。”
對於許多來講,文藝是他的生活,文藝是他的工作,文藝是他的武器,但是文藝不是他的目的。
書寫人民的曆史
我們學習世界曆史的時候,都不會錯過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這段曆史,在這段曆史的記錄中,我們可以看到很多詞語:輝煌、貿易、殖民、礦藏、掠奪……,但是,我們很少知道美洲大陸土著人的故事,即使知道,也是從統治者和掠奪者的記錄中。哥倫布在第一次登上美洲大陸後的日誌這樣寫道:“他們(阿拉瓦人,南美洲的一支印第安人,全身赤裸,棕色皮膚)……給我們拿來鸚鵡、棉花球、矛和很多其他東西,用這些換玻璃珠和鷹鈴鐺。……他們身體健壯、身材很好、相貌英俊……他們不攜帶武器,也不知道什麼是武器。我給他們看我的劍,他們直接去拿劍刃,割破了手……。他們可以成為很好用的奴隸……。隻需要50個人就可以把這裏所有人都征服,並讓他們做任何我們想讓他們做的事情。”我們可以從很多記錄中側麵了解美洲大陸土著人所遭受的屠殺和殖民,但是我們很難直接了解到他/她們的故事和想法。在哥倫布的日誌中,我們看到了土著人的純樸、熱情和沒有防備心理,而這一切在哥倫布眼裏是愚昧和容易被征服。
我們學習中國曆史的時候,都不會錯過秦始皇統一中國和修築萬裏長城,我們可以無休止地討論秦始皇的功過,並作為遊客去踏足萬裏長城,但是,我們無從追憶修築萬裏長城的勞動者的心酸故事,因為這些人民的曆史不在《史記》之中。
2008年,中國改革開放30年,中國經濟的迅猛發展被世界矚目,中國也開始雄心勃勃地以經濟大國姿態在國際舞台上發揮作用。心屬中國的每個中國人都希望國家富強,但是當國家富強和社會發展不同步,國家富強和人民福祉相違背,經濟發展以犧牲大多數底層人民的經濟利益、身體健康和精神健康為代價的時候,這樣的經濟發展的確到了該反思的時候了。而反思這樣的發展一定要以尊重曆史和現實為前提,這個曆史應該是一個全景式的曆史,而主角應該是底層人民。這就是我們建設“打工文化藝術博物館”的初衷。
許多作為博物館的館長,往往會被問到建設這樣的博物館的意義,那麼許多經常會以我們博物館的口號為開題:“沒有我們的文化就沒有我們的曆史,沒有我們的曆史就沒有我們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