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歡過我們這種集體生活,生活在一個大院子裏。在孫恒沒有提出這個概念之前之前,我們很多同事應該也都在想,如何把這個集體發展下去,找到一條適合我們這個群體的、有理想的、又是可以實現的一條道路。
製度好形成,關鍵是人是否按照製度去走,是否保持這種理性和正確的狀態。共產黨這麼多年製度特別好,有共產主義的理想,條條框框什麼都有,但是,這麼多年走下來,現在人心惶惶的,老百姓怨聲載道的。我就在想,人這個動物太複雜了。
要建設公社,人很重要。我們機構以前人少,大家在一起喝喝酒、聊聊天,就溝通了,一起去旅遊、去遊泳,這些東西都很重要,在這過程中就可以讓大家看到友誼和力量、給大家希望。
我這兩年對人很失望,劣根性的東西太強了。我自己也一樣,對自己有點兒失望。現在我們機構人多了,雖然還在一起生活,但是為這個集體著想的人到底有多少呢?以前,遇到該為這個集體做的事情,沒有別人做,我就會自己去幹;我怎麼理解的就怎麼去做,別人看到了就看到了;別人要是覺得對哪,有影響也好,沒有影響我還是做我的。但是,時間長了,別人沒有站在你的思維角度,然後你要是總去強調,也讓別人不舒服,自己也不舒服。不知道是不是時間長了還是怎麼的,大家太熟了還是怎麼了,是不是有點兒疲了?!所以我這兩年就不太去強調我原來和認同的那些東西了。
希望看到機構同事們的狀態。我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如果有一天我看到一個同事推垃圾車去倒垃圾,我看著這個人就特別舒服,哪怕我們以前吵過架也好。小小的舉動,其實很關鍵。公社的製度如何落實,其實就是從小事做起。應該覺得機構的大事小情不是跟你沒有關係,是大家的事情,也是你的事情。
我非常有體會的是在這個集體中孩子的成長,我是機構同事中最早有孩子的,大兒子泊庭2006年11月30日出生,兒子泊陽2010年9月9日出生。現在機構裏已經有一群孩子了。我們養孩子的環境很好,無論在多好的小區,多好的別墅,不如我們這樣的大院子,有好多孩子,有好多哥哥姐姐,叔叔阿姨。而且我相信,小孩子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以後肯定不會那麼自私。和那種每天關在家裏由保姆帶大的孩子肯定不一樣。大家在一塊,人多了,很多好的東西展現出來,被孩子看到、學到,而且我們是在做這麼有意義的事情,對孩子將來的影響肯定很大。在我們這個大院子裏,帶孩子的壓力會小很多。如果關上門自己一家人,肯定得找人看孩子吧,或者我和秋燕得有一個人帶孩子吧。在這裏,我小兒子從1歲會走以後就不那麼辛苦了,工作忙不過來時,有人給帶著。如果有急事,跟同事說一下就可以去了,壓力沒有那麼大。相當於一群人在養孩子,而不是我們倆個。孩子在院子裏玩很放心,每天我們出去也放心。
對於建設公社,我們主要的工作人員肯定都會這樣想。但是我也隱約感到很多人不太相信這個東西。製度提出來後,機構開了幾次會研究這個東西,很多同事不太熱情、不積極,也許我的感覺錯了,也許我自身有這個感覺,就覺得別人的確是那樣。
公社是我們能夠想到的一個概念。哪怕不叫公社,隻要是一條道路,我們可以走下去,叫什麼無所謂。現在好像隻有這個概念和我們的理念和行動相符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