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之一
美國女工伊麗莎的故事
在這本書的構想中,我原沒有想過要加入一個美國女工的故事。我當初在美國紐約訪談一位女工的想法很簡單:非常想知道一個普通美國工人的狀況。現在把這個故事介紹給讀者有下麵幾個目的:(1)打破美國夢、資本夢。美國不僅是中國精英和學子的夢想之地,也是很多中國工人向往的地方,認為那個地方民主、自由、充滿發財致富的機會。我不想對比美國和中國,我隻想通過我知道的和我看到的來告訴讀者,事實不是那樣的。打破這個並不存在的美國夢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很多中國人,包括工友,有一種沒有來由的假想,認為無論現在狀況多麼差,隻要我們拚搏下去,總有一天我們可以過上像美國人一樣有車有房的好日子。事實是,美國窮人同樣沒有房子、沒有車子;(2)不要學習壞東西。美國從總體國力到人均生活水平的確大大高於中國,但是這和美國長期依靠國際霸權、軍事侵略和經濟掠奪是分不開的。一是我國長期堅持不走霸權主義道路;二是世界格局也不一定允許中國通過對其他國家的掠奪來謀求本國的利益;三是,在中國國內現在這種權貴資本霸權之下,即使掠奪了,也不會惠及普通百姓。(3)打破幻覺,麵對現實。美國夢從本質上是資本為全世界虛構的一種狀態,就如同股票掙錢不是因為實體經濟在贏利,隻是因為人們相信股票會升值。資本靠忽悠工人相信幻覺來榨幹工人的血汗維持資本統治社會的目的。我們隻有打破這種幻覺,才有可能麵對現實,這是讓我們起碼成為一個正常人的前提;(4)希望我們中國工人在此時此地真實生活、創造生活。首先,無論外國有多好,我們不在國外;其次,很多地方也並沒有那麼好,因為現在是資本大勝利的年代,全世界的勞苦大眾都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還有,我不排斥任何人去國外追求更好的生活,但是可以做到的人畢竟少數的。我們如果希望未來比現在好,我們必須生活在此岸,思想在此岸,擺脫幻覺、擺脫自戀。
在歌德學院下屬的美國紐約美術室Ludlow38的邀請下,我們北京工友之家的打工文化藝術博物館把展覽辦到了美國紐約。2011年7月10日到24日我到紐約去布展,同時借此機會拜訪了幾家勞工機構和社區組織,也有幸訪談了一位女工。
我是通過一位在美術室工作的誌願者找到這位女工的。和這位誌願者一起布展,彼此有了信任度,我說明了我在中國的工作,告訴他我想訪談一位普通美國工人的原因。他就找到他的一位好朋友。我們約好了時間,7月16日是一個周六,我請他和他的朋友11點來我住的賓館,我叫了中餐到房間,這樣我們可以邊吃邊聊。
我認象特別深的是,一頓簡單的中餐對她來說好像是一頓豐盛的大餐。她說,她很久都沒有吃過這麼豐盛的飯菜了。我們從11點一直吃飯聊天到下午3點半。
訪談時間:2011年7月16日
訪談地點:美國紐約 OFF SOHO SUITES,11 Rivington Street
家庭背景
我父母是古巴人。他/她們是在紐約相識的。他/她們先後從古巴潛逃到美國。我爸爸好像是在古巴革命後的第7年逃離古巴的,我媽媽好像更早一點兒。聽爸爸講,古巴革命前,他家庭很富裕,父母是律師和醫生,都是那種努力工作的人。革命後,一切都變了。聽爸爸講,政府會沒收個人物品,甚至包括照片和衣物。 而且,個人和個性都不可以得到發展。我姥姥和姥爺是藝術家,姥姥是鋼琴家,姥爺是演員,但是這些藝術才華在革命以後都不能再為他們掙得好生活。革命以後,我父母的家庭都很受打擊。當然,在古巴,有些人擁護革命,有些人不擁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