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章 讀《打工女孩》隨想:文化的戰場(1 / 2)

附錄之二

讀《打工女孩》隨想:文化的戰場

呂途

2013年4月4日

讀了《打工女孩》。在讀的過程中一直在想作者想表達什麼思想。作者的調查是深入的,態度是認真的,記錄是真實的。可以探求作者用意的是那些滲透在字裏行間的描述方式和評論。而真正讓我了解作者思想的是作者那段在TED大會上的視頻。從她的演講中,我了解了 她的本意:美國和世界的iPhone用戶,不用覺得內疚,沒有美國人對商品的追求,就不會給中國打工者逃出農村進而在城市打拚的機會。無論這些打工者的生活工作境遇多麼悲慘,都要感謝我們這些被消費主義驅使的美國人和追求利潤的資本家。

這裏有很多矛盾、糾結和悖論。有這樣一個讓人迷糊的邏輯:如果我們的生活比過去好了,如果我們有了更多的就業機會,那麼我們就要感謝改革開放,就要感謝外商投資,就要感謝資本家。

這個時候,我才突然理解了《漫長的革命》中威廉斯為什麼用“共同體”這個概念。社會是一個共同體,當這個社會積累財富的時候,絕對不是哪一個人和哪一個群體的貢獻,是參與其中的所有人的共同努力。社會中的人與人本來就是相互合作和相互依存的關係。但是,當少數人為了獲取更大的利益的時候,就不會把人作為社會發展和財富增長的目的,而且會為了達到個人目的,去分裂人與人的關係,貶低人的價值。當人的價值,特別是普通勞動者的價值被貶低了以後,資本家就成了養活工人的大恩人。

為什麼當年中國共產黨在那麼艱苦的條件下可以奪取政權建立新中國?因為黨的政策是正義的,是為了勞苦大眾,所以贏得了民心。現在很多言論和書籍對那段曆史,特別是對毛澤東給予非常負麵的評價。其實,事實勝於雄辯,如果那時毛澤東和共產黨那麼糟糕,就不會有新中國。所以,我們真應該反思是什麼人在做這樣的評論。那麼如何判斷今天的改革開放?估計不能簡單地用好和不好來判斷。我們不能因為改革開放給經濟煥發了活力就不去批判資本對勞動的剝削;我們不能因為改革開放給社會帶來了稍多的自由空間就不去批評官商勾結、喪失商業道德和職業道德給社會和人民造成的巨大損失和傷害。其實,改革開放30後的今天,我們真該總結一下,我們的日子到底哪裏好了,哪裏糟了;我們真該反思一下,哪些人獲得了無邊的自由,哪些人卻無法擁有最起碼的權利。

資本主義最成功的思想戰略是:讓個人奮鬥深入民心。在東莞、在打工的世界裏,打工者是非常孤獨和孤單的。雖然打工者人數眾多,但是,工廠、宿舍、打工者居住區,全都是“陌生人組成的世界”。在這樣的一個世界裏生存,隻能遵循“叢林法則”。隻要這樣的文化狀態持續下去,資本的邏輯就會一如既往地所向披靡。去宣揚個體在這樣的法則下的個性和堅持,表麵上顯得很“人性”,其實很殘忍。

Tip:书名会因各种原因进行更名,使用“作者名”搜索更容易找到想看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