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兵:抗日戰爭的生力軍(2 / 2)

1943年以來,民兵組織隨著減租減息運動的普遍深入而更加擴大,並因進一步受到戰爭的鍛煉而更加堅強。民兵從日寇手中繳獲了更多的武器,武裝了自己,以更多的戰鬥經驗豐富了自己。他們不但能夠配合軍隊粉碎敵人的“掃蕩”,而且能夠主動地攻擊敵人,圍困敵人,拔除敵人的據點,擴大根據地。他們不僅能夠配合軍隊打擊敵人,而且能夠在暫時無主力部隊的情況下獨當一麵地堅持戰鬥。這樣就使得軍隊作戰更加機動,大量殲滅敵人的機會更加增多。

這一時期,各地民兵實行的聯防作戰,比較前一時期的高度分散的“麻雀戰”和各自保衛村莊的鬥爭形式更加提高了。所謂聯防作戰,就是根據自然地形和戰鬥的需要,由數村民兵共同訂立聯防公約,一村有事,數村增援,合力圍擊敵人。晉綏根據地嵐縣的民兵英雄翟白小,聯合了許多村的民兵,建立起一條長達80餘裏的聯防警戒線,密布哨兵,情報靈通,敵偽來犯,便會受到無數民兵四麵八方的攻擊。1944年6月,500多敵偽軍訂出七天的“掃蕩”計劃,大舉進犯,被聯合作戰的民兵打得昏頭昏腦,剛“掃蕩”兩天,便狼狽回竄。像這樣的或者比這更堅強的聯防組織,在當時的抗日根據地裏是很多的。

在這一時期內,解放區腹心地區的民兵為了支持邊沿地區民兵的鬥爭,組成了臨時脫離生產的“輪戰隊”、“武工隊”等,不斷地開赴邊沿地區,配合當地民兵主動地向敵人展開軍事的或政治的攻勢,圍困敵人據點,擴大根據地。據1943年不完全的統計,民兵配合軍隊或單獨圍困的敵人據點,在晉綏軍區八分區有芝蘭、岔口等;在太行山區有武鄉蟠龍鎮等;在淮北有徐州東南的葉坊、長圩子等;在魯中南有白山、垛莊等。

民兵的地雷戰,也由爆炸防禦轉到爆炸進攻。1944年,太嶽區民兵在圍困沁源城鬥爭中,曾以5000顆地雷布置了許多雷陣、雷群、雷網,使敵人不敢出城一步,並炸死敵軍940人,迫使敵人最後棄城而逃。

民兵采用各種方法打擊敵人,創造了可觀的戰績。僅以1943年的材料統計,山東軍區的民兵一年中作戰8852次,斃傷俘敵偽6809名;北嶽區的某一個分區的民兵,一年中作戰396次,斃俘敵偽380名,其中炸死敵酋井手大作1名;太行區民兵一年內作戰15349次,斃傷俘敵偽1132名;晉西北民兵在1943年半年中(4月-9月)作戰1208次,斃傷敵偽665名。此外,冀中、冀魯豫、冀南、太嶽、華中、華南等地區的民兵也獲得巨大戰果。大體估計,1943年一內各解放區民兵斃傷俘日偽超過5萬人。

1945年8月,蘇聯出兵東北,迅速消滅了日本侵華精銳關東軍。日本當局被迫宣布無條件投降。但是,由於蔣介石集團在美國指使下,勾結日偽,唆使日偽軍拒絕向我解放區軍民繳械,因此,民兵又大規模參軍參戰,隨同人民解放軍投入了反攻作戰中去。在反攻作戰中,民兵在“輪戰隊”、“武工隊”的基礎上,整連整營甚至整團地湧上反攻的戰場。他們擔負救護傷員、看押俘虜、封鎖要隘、構築工事、戰場警戒、佯攻、牽製,圍困等戰鬥任務,配合正規軍收複敵人的外圍據點,直逼交通要道和各大城市。

太行山區的民兵,在幾個月的反攻作戰中,參戰人數達45萬之眾(包括自衛隊)。他們除配合軍隊收複了臨城、襄垣、峰峰、觀台等城鎮以外,還單獨作戰666次,斃傷俘日偽軍1467名。太嶽山區的民兵,在兩個月的反攻作戰中,整營整團參戰的民兵遠征隊達1.5萬人以上(自衛隊零散參戰的民兵不在內),除配合正規軍收複了平陸、夏縣等許多城鎮外,並單獨獲得很大戰績。僅10個縣的統計,即斃傷俘敵偽正、副師長以下官兵約2000人。

總之,在抗日戰爭中,民兵和人民自衛隊自始至終和軍隊一起站在抗日戰爭的前線,對於最後打敗日本侵略者起了重大作用。毛澤東同誌說:“這個軍隊之所以有力量,還由於有人民自衛軍和民兵這樣廣大的群眾武裝組織,和它一道配合作戰,在中國解放區內,一切青年、壯年的男人和女人,都在自願的民主和不脫離生產的原則下,組織在抗日人民自衛軍之中,自衛軍中的精幹分子,除加入軍隊和遊擊隊者外,則組織在民兵的隊伍中,沒有這些群眾力量的配合,要戰勝敵人是不可能的。”

rihgt(作者:延安革命紀念館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