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以理科總成績647分考入清華大學自動化係的丁旭同學認為,在學習過程中出現了問題,就一定要選擇與老師進行發問、請教和溝通。他說:“有著多年教學經驗的老師會有許多不錯的解決問題的方法,也許困擾你多時的問題能被他們一語道破。不要害羞,不要擔心,老師永遠不會嘲笑你,永遠不會誤導你。大膽地與他們溝通,宣泄內心的苦悶,必將對你的學習生活大有益處。”丁旭同學說,有一段時間他感到自己做題準確率過低,考試中總犯一些低級錯誤,卻一直沒有辦法解決,他便找到了班主任老師。經過老師的認真分析,丁旭才知道原來是因為自己在考試中過於放鬆,以致精力不夠集中,思想經常開小差。從此,他在考前總是靜心冥想思考考試科目的知識要點,使自己在開考後盡快進入狀態,這樣的錯誤就不再發生了。老師作為過來人,擁有很多值得珍視的經驗,及時向他們請教,不失為提高學習成績的一條“捷徑”。
擺在我們麵前的各個學科,構成了一個個未知的領域,形成了一個個誘人的謎團,這就需要我們年輕一代堅持不懈地調動一切智力、毅力和體力去探索,去征服。麵對光怪陸離的世界,麵對芸芸眾生,我們必須善於問疑:問天問地,問自己問他人,問書本問師友,以求探索出那些隱藏在現象背後的真理,從自然、社會和日常生活中得到靈感和答案。
問疑,是明確的目標,努力的動力。問疑,引發了思考,又能牽引思考。
問疑,是荒漠中水草豐美的綠洲,始終激勵著在荒漠中勇敢穿越的旅人;問疑,是暗夜裏永遠懸在北方夜空中璀璨的北鬥,始終為在探索中無畏的勇士們指明方向。問疑,是一種積極的學習態度,是進行科學研究的必備品質。問才能解答自己的疑惑,疑才能產生寶貴的思想火花,才能破舊創新。問疑,不但能使人類戰勝自然,戰勝自我,而且還能使人類占領高科技領域,走向一個又一個成功。
盧瑟福從阿爾法粒子小散射的實驗中證實原子核存在後,發現原子核的質量數與質子數不符,他於是產生了疑問。於是,他不斷地問古人問自己,積極思考,堅持實驗,終於成功地證實了中子的存在。這對於一個隻知道重複實驗,不善於提出質疑並思考的人來說,是不可想象的。如果我們不能像盧瑟福那樣,隻知埋頭工作,而不善於發問,不善於思考,成功了不知道為什麼成功,失敗了也不知道為什麼失敗,好像是在兢兢業業工作,其實這隻是木偶度日。
教育實踐已經反複證明,一個中學生要想獲得優異的學習成績,必須勇於在學習過程中,不斷向文本、向作者、向老師、向同學提出大大小小的質疑。在這種質疑中激活我們每天生活其中的課堂,激發自己的求異思維和創新思維,並以此意識到自己頭腦中所蘊藏著的巨大潛力,給自己以自由發展的空間,使我們的枯燥的學習活動變得輕鬆愉快,使我們的學習能夠事半功倍,以此真正創造出一片屬於自己學業上的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