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作為中學生現在就把你的核心興趣愛好找出來,並牢牢地抓住它,把握它。要找到自己的興趣點,最好的方法就是開拓自己的視野,接觸眾多的領域。要從社會實踐中尋找自己的興奮點,逐漸將它轉化為自己的職業理想、人生目標。唯有多接觸才能有足夠的嚐試,唯有多嚐試才能找到自己的最愛。
其次,在尋找興趣點時,要注意客觀地評估自己,不要把老師、家人、同學或朋友認可和看重的事就當做是自己的愛好。比如家人和社會都認為醫生或者老師這些職業很崇高,盡管你也認同,但也不應僅僅因此就認為自己喜歡醫學,就把它當成是自己的真正興趣所在。也許你的思維並非醫生、教師所需的那麼縝密,也許你的心理素質屬於緊張、易於波動型,而這並非適合你的發展。
同時也不要以為有趣的事就是自己的興趣所在,更不要以為有興趣就意味著自己有這方麵的天賦,而是要親身體驗它,並用自己的頭腦做出判斷。比如說,色彩豐富、內容大膽誇張、包含了一切時尚前衛元素的網絡遊戲,人們大都對它很有興趣,可這卻不表示你真的會做好,更不表示你將來就能夠去做開發網絡遊戲的工作。
興趣對我們中學生來說,可以有很多種,但絕不能麵麵俱到地都抓到手,那樣很可能會迷失了發展方向,眉毛胡子一把抓,結果是竹籃打水——徒勞無功。
我們可以盡量尋找天賦和興趣的最佳結合點,例如,如果你對數學有天賦但又喜歡計算機專業,那麼你完全可以在計算機理論方麵多下些工夫,把它當成自己的核心興趣點。
對於中學生而言,抓住興趣點的目的,一是要讓自己充實;二是為自己將來的職業發展做好準備。這才是尋找自己核心興趣點的真正意義所在!興趣雖然可以有很多種,但不能全都成為我們未來的職業,假如讓興趣和職業找到一個共鳴點,那麼,將來我們的工作將會變得事半功倍。反過來,如果自己的職業並非你的興趣所在,那你工作起來,即使不會很辛苦,恐怕也會缺少很多樂趣的。
盡管我們還是中學生,但我們畢竟要跨入大學,與其到那時還找不到自己的“所愛”,何不現在就尋找它、抓住它呢?管理大師吉姆·柯林斯對核心興趣提出了“三環理論”,應該對中學生有所幫助。
所謂三環理論就是找到下麵三個問題的交集點,即同時能滿足下麵三個條件的部分:第一,你對從事的工作具有與生俱來或上帝賜予的天賦,並且運用天賦有可能成為最好的(“我覺得我天生就是幹這個的”)。第二,你從事的工作有可觀的回報。第三,你對從事的工作充滿激情,完全樂意去幹,完全能夠享受工作過程本身帶來的樂趣(“我希望一起床就立刻投入工作,並且篤信我做的一切”)。
隻有這三個條件全部都能滿足的,才是我們真正的核心興趣所在,也是我們將來應該為之奮鬥的職業。對中學生來說,核心興趣應該是一根纖繩,它不但能激發我們的學習激情,更應該是通向未來的橋梁。現在就重點培養它,可以說是至關重要的一步!
找出核心興趣點的有效措施,一是通過開闊視野和接觸嚐試,如果你發現了自己真正的興趣愛好,這時就可以在這方麵多做一些課外練習,把自己的主攻點放在它上麵。二是除了“選你所愛”外,對其他課程也不可荒廢,必須在把其他基礎課程學好的情況下,再把自己的精力和時間轉移到真正感興趣的方向去。否則,不但會顧此失彼,還很可能得不償失。
人生的路很長,每個人都可以有很多不同的興趣愛好。在追尋興趣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找尋自己終身不變的誌向。興趣固然關鍵,但誌向更為重要。興趣可以改變,但自己的誌向則應堅定不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