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美國的“石油大王”約翰·戴維森·洛克菲勒,從小就接受父親嚴格的“金錢教育”——父親從不白白給他零花錢,而是要他做“雇工”去掙,而“雇主”就是他的父親。他清晨便到田裏幹農活,有時也擠牛奶。他有一個專用於記賬的小本子,每天幹完活,他就會把自己的工作進行量化,按每小時0.37美元入賬,然後與父親結算。當他在日後成為美國的“石油大王”時,雖然他已擁有了巨額財富,但他卻始終保持著這種錙銖必較的理財態度:他的各種花費開支都要記錄,就連三分錢郵票也不漏記;他的記賬本從不離身,以便隨時記錄下開支;他的每一筆賬都記得清清楚楚、一目了然……正是這一“絕招”,令他在經營石油公司時,總是能準確無誤地掌握成本與開支、銷售與利潤等數據,最終成就了他石油霸主的地位。
但是,5~14歲的中國孩子在幹什麼?不是伸手找家長要錢去買零食,就是要家長幫他去買會打子彈的小手槍……據調查顯示,中國孩子在四五歲時就能做到美國孩子11歲的事——發現廣告中的事實,並準確無誤地告訴家長“去買”;而美國孩子在12~13歲學會的東西——熟悉銀行的業務以及金融投資等技能,中國孩子要到20歲左右才開始去學習。由此不難看出,我們在理財這方麵的起點上就已經輸了。
回頭看一看我們的中學生群體,有多少人是不會“理財”的。在沒進初、高中前,我們一直生活在父母身邊,花錢全由父母管著,父母給多用多,給少用少,幾乎完全不為花錢操心,更不用擔心沒錢可花,隻要敢伸手“要”就有了。可是現在離開了父母,有了獨立的“財政大權”,可以自由支配任意消費了。看著滿世界的“花花綠綠”,手裏的鈔票似乎一不小心就嘩嘩地流出去了,銀行卡上的錢也說不清楚到哪裏去了……而這種錢不會花、不夠花的現象比較普遍。一項針對中學生理財的調查發現,大部分受訪者認為自己理財知識不足,約占四成的高中生經常入不敷出。他們身上的深層次問題,其實並不是錢不夠花,而是不會花,而是缺乏合理支配資金的能力,沒有形成正確的理財觀,他們麵臨的迫切問題是需要提高財商,學會理財。
美國前聯邦儲備局主席格林斯潘曾在華盛頓發言時說,財務管理教育對年輕人至關重要。年輕人應趁早理解基本的預算和儲蓄概念,以免財政上做出錯誤的決定。有專家認為,中學時代是獨立生活的第一階段,不僅需要學習基礎知識,更要培養自己的生活能力,而理財正是中學生活的必修課。在此階段,如果我們能夠養成一些較好的理財習慣,掌握一些必需的理財常識,往往可以受益終身。
具體地說,要努力做到:
1.你即使減少衣著方麵的開支,也能穿出自己的風格,並且更能符合高中生的特征和大眾的心理期待。
2.請留心家庭的財務收支,包括將來上大學的費用是否有穩定的來源,是否能夠得到保障。
3.你可以不準備賬本,但你必須對金錢有所計劃,做到收支平衡,並優先保證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切不可“寅吃卯糧”。
4.要創造機會參與打工賺錢,並把打工掙來的錢省下一半,補充自己的學業開銷,為自己的大學生活留下一些儲蓄。
5.多觀察生活,多接觸社會,隻要付出勞動,開動腦筋,你可以體會到父母賺錢的不易和艱辛。
6.要保證錢一定要花到“刀刃”上,不能左手剛剛進賬右手馬上就花出。要知道,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
作為中學生,年輕有活力,頭腦靈活,追求時尚,具有一定的知識文化水平,對新生事物有強烈的興趣,完全可以在假期及休息時間去“創收”。有一位學生在假期中,在長輩的幫助下,聯係到一個賣西瓜的生意。一個暑假下來,他竟賺到了1000多元。除了買了自己喜歡的自行車外,還為父母買了禮物。這的確是一個一箭雙雕的理財方式,既讓這位同學在賺錢的過程中了解了人情世故,又讓他體驗了一把做生意的艱辛與樂趣,增長了自己的財商。因此,我們應該在中學階段就把創造財富、挖掘第一桶金、積累理財經驗當作自己進入大學和社會大舞台的熱身賽,在實際生活中逐漸學會理財,學會創造財富和管理財富的技能,為自己的現在和將來精打細算,做一個善於管理自己財富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