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蔥的痕跡(3 / 3)

眼前的山嶺,滿山樹木成林,無法辨認出這就是過去那座荒蕪的礦山。三十多年的變遷,已看不到當年的痕跡。這裏是我們當年戰天鬥地的地方?這裏是當年埋葬了我們青春年少的激情與夢想的礦山?我內心不禁質疑,並不斷地問在這裏土生土長的友人,他也沒有清楚的答案,可能是歲月久遠的緣故吧。帶著疑惑,尋尋覓覓,嚐試找出一條路徑,走進通往當年知青的廣闊天地。一番周折,徒勞無功,大家隻得離開這綠蔭成林的山頭。我想,一時三刻,沒有熟悉的本地人帶路,一定無法找到礦山的廢墟。

我們知青在1978年後陸陸續續地回城了,礦山因種種原因再沒有開采,當地政府就關了井口把它作廢了。現在的年輕人已不知道這裏過去的輝煌,不了解這裏曾經埋藏的礦產資源,更不清楚這裏埋葬了多少可歌、可泣、可憐的知青故事。

撥開擋住視線的小樹丫,看著密密麻麻的花草樹木,忽然想起《桃花源記》“不知有漢,無論魏晉”的故事,此時此景,眼前有種海市蜃樓的幻覺。南陽劉子驥俱往矣,桃花源的美好已記錄在文學作品裏。奔赴這裏的一批批知青,都已落實政策,各奔前程,三十多年過去,彈指一揮間,廉頗老矣。青春歲月,已成過眼雲煙,歲月蹉跎,記憶的痕跡,能留下片鱗隻爪就算難得了。

心雖不甘,也隻能依依不舍地踏上歸程。當經過幾戶民居時,我連忙把車停下,走進農民的屋裏,不死心地問問那礦山是怎麼回事。聽說我是當年的知青,是專程回來尋找當年下鄉的印記,屋裏人顯得特別的熱情。年長的老伯臉色有點凝重,走出屋外,指著我們剛才停車的青蔥山林,向我們介紹起礦山的變遷與消亡。偌大一個礦山,忽然間灰飛煙滅,個中原因,讓人唏噓不已。

準備離開的時候,老伯又指著屋邊的山路說山頂就是我們當年住的地方。“三架頂。”我脫口而出。我連忙讓老伯坐上汽車往山上奔去。顛簸了一會兒,就到了一塊雜草叢生的平地上。平地周邊三兩間殘垣破牆,仔細辨認,這是我們開會、放電影的大禮堂。我曾經在這座山的宿舍區擔任保衛工作一年,曆經這麼多年,我也能如數家珍,把過去這裏的房子布局,誰住哪間宿舍說個八九不離十。

老伯以前也在礦山工作過,在我的央求下,他帶著我穿越樹林,拔除雜草,跳躍坑坑窪窪,隻是再也無法找回當年核心宿舍區的一磚一瓦。據老伯說,這塊土地已私有化,複墾複綠。現在卻是雜樹蔓藤,野草瘋長,整整一個宿舍區已夷為山地。原來環山而建,能容納近千人的知青宿舍已找不到絲毫痕跡,山頂上的運動場再也沒有青春的氣息。

蹲坐在僅餘的石階上,環視周圍已陌生的土地,想起曾經在這裏的孤獨、迷茫、掙紮。1977年恢複高考後,我們就是從這裏重新拾起書本,向命運發起一個一個的挑戰,許多知青因為在這裏經曆了一場命運的拷問,終於尋找到人生的新起點。

麵對這塊麵目全非的土地,唯有一聲歎息,也有些許慶幸,即使心存一千個為什麼,但又一切無語。沉默了一會兒,友人特意為我拍下了一張張值得紀念值得思考的相片。也許,往事不需記憶,也許往事隻可以回味,也許過去的就該讓它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