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是不是就可以說禮儀是超階級的呢?當然,也是不準確的。
禮儀既有階級性,又沒有階級性,這種兩重性是由於它的形成和發展的兩個驅動力不同而產生的。一是全地區、全民族指導、協調人際關係的需要。這種驅動力是約定俗成的、自發的。另一個驅動力是統治階級利用禮儀、改造禮儀,把禮儀納入本階級的思想觀念之中,用以維護本階級的統治。這個驅動力是有意識的、自覺的。
對禮儀的階級屬性問題應當實事求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能一概而論。由於禮儀的雙重性,對於某個禮儀的屬性問題,更應慎重對待,準確把握,絕不能把一切事物都打上階級烙印。
畢竟,禮儀的表現形式受時空的限製,它不可能超越現實為未來人服務。禮儀的階級性意味著在禮儀行為的處理上,要真切地把握禮儀的具體性:背景環境、類型規範、目的內容等等。
隻有處理好具體性,才能在行為上獲得最佳效應。孔子先生就是一個榜樣型人物,他在本鄉本土上十分恭順,好像不能說話的樣子;他在宗廟、朝廷上,有意見便明白而流暢地說出來。上朝之前,若君主沒來,他同下大夫講話,溫和而快樂;他同上大夫講話,正直而恭敬,君主已經來了,恭敬又不安,表現出行步安詳的禮節。
操作性
切實有效,實用可行,規則簡明,易學易會,便於操作,是禮儀的一大特征。但並非所有的禮儀都是如此,宮廷、官衙中的某些禮節十分煩瑣,所以很難推廣,是特權意識的表現。
禮儀不該是紙上談兵、空洞無物、不著邊際、故弄玄虛、生編硬造。“禮者,敬人也”
,這是禮儀的精義。該怎麼樣,不該怎麼樣,就看能不能敬人、敬大多數人,而不能為虛偽而禮儀,為造作而禮儀,為禮儀而禮儀。
所以,要對禮儀的實質作具體化的規範,但絕不能無中生有,畢竟,現代人的時間非常珍貴,“效率就是生命”,“扼殺對方的生命”總是不好的,於己也不方便。
總之,要促使禮儀簡便易行、容易操作,“言之有物”、“行之有禮”是最佳的選擇。
理智性
禮儀,實際上是以對美、善、真的人性追求為基礎,它將處理人際關係的經驗加以概括提煉,然後規範化而成為行為活動的模式。它體現著對人性的關懷,它滿足人性的饑渴,是做人做事的自覺和理智。
因為它並不能遺傳,所以必須通過後天理智地學習才能獲得,也隻有通過實踐,才能日趨合理。
若不懂裝懂,就可能鬧出笑話,如:
李鴻章第一次請幾位法國客人吃中國餐。那幾位法國客人從來沒有吃過中國餐,於是他們就想,李鴻章怎麼吃,他們就怎麼學。李鴻章先用筷子夾了一個餃子,一不小心,餃子掉到酒杯裏,李鴻章夾起來放進嘴裏。
法國客人看了,都學著李鴻章的樣子,用筷子把餃子夾起來,然後掉到酒杯裏,再夾起來吃。李鴻章接著吃麵條,他想到剛才法國客人學他吃餃子的樣子,心裏覺得好笑,忍不住笑,半根麵條從鼻孔裏噴出來,法國客人看了,連聲讚歎道,中國餐的吃法太奇妙了,這一著他們學不來。
假如這些法國客人懂得吃中國餐的禮節的話,大概就不會有這個笑話了。
可見禮儀是在實踐過程中表現出來的。一個人知道怎麼做是有禮的、規範的,什麼是不該做的,從而才能在實踐活動中更自覺、更好地約束自己的行為,使之很好地符合禮儀。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每個人的禮儀素質的提高絕非一朝一夕所能奏效,這是個長期的係統過程,需要掌握禮儀知識,在實踐中去琢磨,去推敲,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持之以恒,才能養成習慣,使你一言一行、一舉手一抬足都彬彬有禮,以實際行動推動社交規範化,為社會環境的更加文明盡一己之力。
禮儀的原則
禮儀的原則,是指行禮致儀時應遵循的一些基本要求。具體的禮儀規範內容龐雜,又因民族、地域的不同而存在很大的差異。但無論何人、何時、何地,在行禮致儀時都有些需要共同遵循的基本原則。現實生活中,不合乎某地域、某民族風俗習慣的禮儀規範常能為人們所諒解,但如果違反了禮儀的基本原則,則可能會引起對方的不滿甚至抗議,導致關係的惡化。因此,禮儀的原則是禮儀研究中的一項重要課題。
平等原則
現代禮儀的平等原則,是指以禮待人,有來有往,既不能盛氣淩人,也不能卑躬屈膝。
平等原則是現代禮儀的基礎,是現代禮儀有別於以往禮儀的最主要原則。
傳統社會是等級森嚴的社會,有形或無形的等級製度將人們劃分為不同的等級。古代印度把人分成婆羅門、刹帝利、吠舍、首陀羅四個等級,中國周代將人分成天子、卿、大夫、士、庶人五個等級。禮儀成了維護等級秩序的有力武器。
近代資本主義的興起,瓦解了舊的等級社會存在的基礎,平等成了社會發展的內在要求。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洞察了曆史的需要,提出了“自由、平等、博愛”的口號,主張人生來平等,這就為現代禮儀的產生打下了思想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