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尋找職場綠洲(2 / 3)

小濤和小慶最終成為了好朋友,他們攜手共進,一直在他們的崗位上默默地奉獻著,直至今日。

“明槍易躲,暗箭難防”影照著職場上的硝煙,讓我們認識到職場如戰場。你稍不注意,就會被小小的“流彈”擊中。小慶被擊中了,但小慶與人為善,善解人意,以欣賞對手的角度去對待問題,加上他平時的工作作風讓領導放心,領導信任他,才使他順利地去進修。等進修回來,小慶還主動地與放暗箭的小濤長談,製止了事態的惡化。另外,小慶發現小濤放暗箭是出於對自己的嫉妒,因為他們是同時來到A公司的,卻有不同的待遇,小濤是因為沒有找到心理上的平衡,才出此下策。問題找到了,小慶這才平下心來,解決了問題。所以要提醒那些放暗箭的人,找到問題的根結,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現代職場上喜歡放暗箭的人很多,對付他們還真要有些相應的對策,隻有充分挖掘這些人的特征,才能找對對策。記得有同學跟我說過,放暗箭的人有三種類型,讓我尤為提防,在必要時需采取一些行動。我在這裏總結了下,把喜歡放暗箭的人的特征,及其需對其采取的對策告訴給同事們,以供參考:

其一為蟑螂型

典型特征:愛打官腔,賣弄風情,見風使舵,投機取巧,喜歡出風頭,大事做不來,小事不願做,吹牛拍馬,巴結上司,極盡諂媚之能事。這種人在職場中地位並不高,但往往勢力很大,像蟑螂一樣無處不在。

攻略:這種小人,如果他們做的不是太過火,大可不必去理他們。但最好能試著表麵上與他們和平共處,盡量與之搞好關係,充分利用他們的特長,為你所用。幾句奉承的讚美,幾次善意的微笑,對於品德無礙,但對你的職業升遷、個人機遇和成長都有著重要的作用。遇到他們故意作弄人時,隻要不是原則問題,最好高風亮節,不與小人一般見識。當然適當的時候,你也可以反擊一下,因為這種人一般都欺軟怕硬。

其二為老鼠型

典型特征:陰險狡猾,愛打小報告,愛做小動作,愛給人穿小鞋,時時都想貶低別人,抬高自己,慣於剽竊他人的創意,冷不丁會偷襲你一下,但不具備致命危險。

攻略:對於這類小人,應對的策略是敬而遠之,井水不犯河水。你可以把他當做喜鵲,也可以把他當做烏鴉。在他們麵前免談私事和敏感話題,也不要探聽他人的隱私,否則你有一天成了替死鬼,怎麼死的都不知道。如果不幸被這種人強行拉入,或無意間聽到某些消息時,先對現實情況分析一下,不妨將他的傳言當做一種警示、一種大變動之前的先兆,看看有沒有發生的可能,然後按照正確的結論行事。

其三為毒蛇型

典型特征:這是最危險的一種人,對他們切不可大意,因為他們可能有一個美麗的包裝,是典型的笑裏藏刀的兩麵派。他們可以一麵與你談笑風生,一麵在桌子底下捅刀子。他們不僅心胸狹窄,而且妒忌心重,誰要是得罪了這種人,必然會遭到各種手段的打擊報複。

攻略:對付這類小人的策略,要小心為妙。平時努力做好工作,絕不和他們同流合汙,也絕不相信與這類人能建立什麼“推心置腹”的“辦公室友誼”。他們會偶爾給你小恩小惠,你要隨時保持警惕,防止被暗箭所傷。對於他們的攻擊,該出拳時就出拳,一旦出拳就要快速,要一擊必中。

這些人不一定非跟你過不去,但他們卻有意無意地排擠你。你努力被視為表現欲強,你對同事的關心被視為虛情假意。同時,他們經意間散布一些小道消息來攻擊你。別人不會把是敵是友寫在額頭上,當不安的因素襲來時,一場影響你職業生涯的暗戰,或許早已打響。職場如江湖,有時辦公室裏的明爭暗鬥,比真實的江湖更加激烈殘酷。雖不見刀光劍影,但自有人頻頻中招。在這些傷人不見血的“武器”中,最可怕的莫過於暗地射出的“流彈”。麵對嗖嗖而過的“流彈”,一味躲避,做職場逃兵當然不足取,可弄得遍體鱗傷還咬牙不流淚,也不是英雄所為。俗話說得好:“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在職場上,隻有時刻流意身邊潛在的危機和暗中放箭的敵人,做好防範策略,才是縱橫捭闔、步步高升的不二法則。

3.交朋友寧缺而勿濫

君子慎取友也。

——孔子

在上一小節中我們說到小慶和小濤成了好朋友,一直在他們的工作崗位上攜手共進。在我看來,他們形如手足,於磨難中見了真情。記得在交朋友方麵,小慶有自己的見解,他翻閱過許多書籍,從中領悟到很多深刻的哲理。他說真正的朋友可以為你獻出生命。他深深領悟到偉大的哲人霍姆的話:“為朋友死並不難,難在有一個值得為之而死的朋友。”這多麼富有強烈的震撼力啊!小慶說,每當自己感到孤獨時,就會想到朋友,想到自己看過的一則在戰爭時寧死也要解救朋友的小男孩的故事。小慶跟我們聊天一談到朋友和友誼時,就會說起那個小男孩的故事,且百感交集地說他才是真正的朋友。那個小故事對我的感觸也很深刻。我的朋友很多,但還沒有患難的朋友。我承認,朋友對我幫助很大,但我希望有像那小男孩一樣的朋友,在生命遇到危險時,能站出來幫我脫離險境;同樣,朋友在危難時,我也會站出來替他扛一把。如果真有這樣的朋友我會感到自豪,能為自己的朋友貢獻一切,我也會感到榮幸。

我想與朋友們分享一下這個小故事,事情發生在越南:“幾發迫擊炮彈落在一所由傳教士創辦的孤兒院裏。傳教士和兩名兒童當場被炸死,還有幾名兒童受傷,其中有一個小姑娘大約八歲,傷勢很重。一名醫生和護士帶著救護用品趕到。經過查看,認為這個小姑娘如果不能被立刻搶救,就會因為休克和流血過多而死去。輸血迫在眉捷,但要有一個與她血型相同的獻血者。經過驗血,醫生發現,幾名未受傷的孤兒可以給她輸血。”

醫生用摻和著英語的越南語,護士講著相當於高中水平的法語,加上臨時編出來的大量手勢,竭力想讓這些幼小而驚恐的聽眾明白,如果他們不能補足這個小姑娘失去的血,她一定會死去。他們詢問是否有人願意獻血,隻有一陣沉默。每個孩子都睜大了眼睛迷惑地望著他們。過了一會兒,一隻小手緩慢而顫抖地舉了起來,但忽然又放下了,然後又一次舉起來。

‘噢,謝謝你。’護士用法語說,‘你叫什麼名字?’‘恒。’小男孩很快躺在草墊上。他的胳膊用酒精擦拭以後,一根針紮進他的血管。輸血過程中,恒一動不動,一句話也不說。過了一會兒,他忽然抽泣了一下,全身顫抖,並迅速用一隻手捂住了臉。‘疼嗎?恒?’醫生問道。恒搖搖頭,但過了一會兒,他又開始嗚咽,並再一次試圖用手掩掩他的痛苦。醫生問他是否是針刺痛了他,他又搖了搖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