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抓機遇,把南通建設成為江蘇新的增長極(2 / 3)

四是大橋通車大港通航江海聯動開發的機遇。橋港夢圓給南通帶來人氣高漲、產業興旺、商機旺盛的新契機。蘇通大橋的正式通車使得大橋效應由預期轉化為現實,南通成為江蘇繼蘇州之後第二個進入上海一小時都市圈的城市,有江有海靠上海連通蘇北的獨特優勢和江海聯動開發所帶來的跨越支撐效應更加凸顯,為加快構建滬蘇通“小金三角”帶來了曆史性的機遇。

(三)製約條件

在看到優勢和機遇的同時,我們應當清醒地認識到製約發展的因素。

——經濟總量還不夠大。2007年,我市GDP分別是寧波、蘇州、上海總量的61.5%、37%和17.3%;占全省GDP比重為8.3%,遠遠低於蘇州、寧波占全省比重的14個百分點和10.1個百分點。人均GDP僅達到全省平均水平的86.9%;

——工業企業規模偏小。2007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平均完成主營業務收入7810萬元,工業增加值1990萬元,僅達到全省平均水平的66.2%和66.8%。2007年,全市僅有一家企業列入全省前100強工業企業,排名第95位,位次逐年下滑。

——傳統工業比重大。目前,我市仍以紡織業、紡織服裝、化學原料及化學製品製造業、鞋帽製造業、電氣機械及器材製造業、通用設備製造業、金屬製品業等六個行業占居全市工業經濟前六位,其中紡織業、紡織服裝占比達到29.1%。與蘇南城市相比,主導行業層次差距較大。

——服務業占比偏低。2007年,我市服務業占比為35.1%,低於全省平均水平2.3個百分點,低於沿江八市平均水平3.1個百分點。結構不夠優化。服務業中的商貿流通業占比達31.3%,信息、通信、研發設計、技術服務等新興服務業尚處於起步階段。服務業投入總量偏小,占比下降。2007年服務業投資總量為262.22億元,僅占全市投資總量的20.7%;2003年-2007年服務業投入占全社會投資的比重由40%下降到25%。

——技術創新能力不強。2007年,全市R&D投入僅達到1.3,低於全省平均水平0.4個百分點;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比偏低,僅為23.8%,低於全省平均水平3.2個百分點。

——過江大通道格局尚未完全形成。目前僅有蘇通大橋正式通車,五橋過江大通道的建成尚待“十二五”,通道上完全接軌、融入上海尚需時日。同時,人們在意識上真正接軌上海、融入上海非大橋通車一日之功。

——沿海深水良港的開發建設尚處於起步階段。沿海資源豐富,前景廣闊,但僅是破題,開發條件複雜,前期研究任務繁重,沿海港區的港口群、集疏運大通道尚未形成,臨港產業發展舉步維艱,與腹地的經濟聯係有待加強。

——開發區建設有待進一步提高。2007年,南通經濟技術開發區完成的GDP在全國54個國家級開發區中列第26位,GDP總量隻相當於廣州開發區的17.2%、昆山開發區的24.2%、煙台開發區的31.3%、寧波開發區的51.2%。GDP總量占全市總量的比重為5.1%,工業投入占全市工業投入的比重為6.7%;而蘇州市區有兩個國家級開發區,僅蘇州工業園區的生產總值就占到了全市的14.7%。

——城市化水平還不高。2007年,我市城市化率為48.6%,低於全省平均水平4.6個百分點。特別是市區麵積占全市麵積的比例僅為4.4%,在全省13個直轄市中最低。

四、戰略構想

(一)總體思路

以科學發展觀統攬全局,繼續按照“依托江海、崛起蘇中、融入蘇南、接軌上海、走向世界、全麵小康”的發展思路,全麵推進經濟發達、文化繁榮、政治清明、社會和諧、人民安康的新南通建設,著力打造大港口、引進大項目、發展大產業,大幅提升工業化、城鎮化、國際化水平,顯著增強綜合實力、創新能力、可持續發展能力,實現跨越發展、科學發展、和諧發展,成為全省乃至長三角經濟發展新的增長極。

(二)發展原則

——堅持跨越發展主題。牢牢把握發展第一要務,努力拉長跨越發展的上升周期,在全省、長三角和東部沿海城市中爭先進位,力促全市綜合經濟實力躍上新台階,社會發展進入新階段,人民生活提高到新水平。

——堅持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堅持節約發展、清潔發展、安全發展,著力調整經濟結構,更加注重速度、結構、質量和後勁的統一,注重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同步提高,全麵提升經濟綜合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堅持江海聯動開發。加快橋港建設,創造承南啟北連接東西的樞紐優勢和良好的發展基礎優勢,推動沿江沿海互為促進、共同發展,全力構築大通道、大港口、大物流、大能源、大市區、大企業、大項目、大縣(市)等經濟騰飛的戰略支點。

——堅持突出重點集約開發。按照產業集中布局、城鎮集聚發展、資源集約利用的原則,堅持以大中城市為依托、交通幹線為紐帶、產業園區為節點,突出中心城市、沿海地區、省級以上開發區及產業園區建設,推動產業集聚、集群化發展。

——堅持改革開放創新體製機製。充分利用國內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形成政府推動、市場運作、多元投入的新機製,全麵提升對外開放質量和水平;著力推進觀念、體製、科技、文化、管理等創新,全麵激發全社會的創造活力。

(三)戰略定位

打造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北翼的組合強港、區域性物流中心,建成江海交彙的現代化國際港口城市。

打造長三角北翼先進製造業和基礎產業基地,建成長三角新的增長極和北翼經濟中心。

打造江蘇城市化示範區,建成上海都市圈副中心城市和國內一流宜居創業城市。

(四)總體目標

建設成為全省乃至長三角地區綜合競爭力優、集聚輻射力強、功能配套全、生態環境好、發展潛力大的地區。至2015年,初步實現現代化,使南通成為全省沿海開發的主力軍、江蘇乃至長三角地區新的重要經濟增長極。

一是經濟實力顯著增強。到2015年,地區生產總值突破6000億元,占全省比重超過10%,在2007年的基礎上提高二至三個百分點;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突破八萬元,達到全省平均水平;一般預算收入突破600億元,占全省比重超過10%,在2007年的基礎上提高四至五個百分點。

二是發展質量顯著提高。到2015年,第二、三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95%左右;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超過全省平均水平,達到35%以上;萬元GDP能耗降至0.63噸標煤以下,主要汙染物COD和SO2排放總量削減實現國家新目標;區域協調發展機製進一步形成,城鄉差距、南北差距不斷縮小,城市化率超過全省平均水平,達到60%以上。

三是產業支撐作用顯著增強。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戰略性產業,到2010年,形成精細化工及生物醫藥、電子信息、船舶製造及配套、新能源裝備及電力設備等若幹個“千億級”產業基地,全市工業產值超過8000億元;到2015年,形成若幹具有國際競爭優勢的先進製造業產業集群,基本建成長三角北翼國際先進製造業走廊。形成上海都市圈服務業新高地和麵向上海、麵向長三角、麵向國際市場的現代農業特色產業基地。

四是城市地位顯著提升。力爭用五年左右的時間總體上達到蘇州現在的發展水平,形成長三角北翼現代產業基地和港口城市的總體框架。用10到15年的時間全麵確立江北首位城市地位,建成長三角北翼經濟中心和江蘇江海交彙的現代化國際港口城市,構築滬蘇通“金三角”發展格局,實現省委、省政府對南通“建設北上海”的新定位。

五是社會發展更加和諧。2015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超過40000元和17000元。基本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係,城鎮養老、醫療、失業保險覆蓋率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覆蓋率均達100%,城鎮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製度建設全國領先。社會事業實現更大發展。

(五)戰略重點

實施增長極戰略,必須選擇特定的產業和區域作為突破口,從而快速形成極化和輻射效應。

在產業選擇上,致力於發展和形成主導產業。主導產業可以促進和帶動區域經濟迅速增長。在考慮產業的前後向及側向關聯效應、“增長後勁”、“短缺替代性”、“瓶頸效應”等多項基準因素的同時,基於長遠發展的目標和現實優勢,我市在工業上應著力培育能源、石化、冶金等戰略性產業,進一步壯大船舶製造及配套、電子信息、精細化工、紡織服裝、輕工食品等主導產業;在服務業上應大力發展現代物流、現代商貿、服務外包、商務服務、旅遊等為主導的現代服務業,在農業上應創造南通特色的現代養殖、種植業。這些主導產業不僅在我市迅速增長,而且能服務長三角,帶動蘇中、蘇北地區的共同發展。

在區域培育上,著力培育發展周期長的沿海地區、省級以上開發區及產業園區和中心城市。沿海地區具備了岸線、土地等全市最為寶貴的資源,是最具備發展潛力的地區,理應成為增長極的主力區域。省級以上開發區及產業園區具備了設施、產業等良好的基礎條件,是最具支撐力的地區,理應成為增長極的重要支撐。中心主城區聚集了全市最優的金融、人才等發展要素,是最具輻射帶動的地區,理應成為增長極的動力區域。三大區域通過基礎設施的進一步完善,發展要素的進一步集聚,產業大項目的進一步支撐,必將成為增長極形成、帶動全市發展的核心區域。

五、對策建議

(一)加快沿海開發

一是抓好沿海規劃。認真編製好《南通市沿海開發規劃》,力爭戰略定位、臨港臨海產業項目和服務長江流域的“海進江”大型物流基地等重大項目布局、海(安)洋(口)鐵路向呂四港區延伸、寧啟鐵路向沿海前沿區域延伸、南通機場升級改造等納入江蘇省沿海開發規劃、長三角區域發展規劃內容。

二是抓好港口建設。全麵開展冷加沙海域建港條件的基礎技術研究。加快洋口港藍洋沙、呂四港小廟洪深水航道建設,重點推進30萬噸級航道前期研究;集約利用好藍沙洋南、北水道和小廟洪水道南岸岸線資源。洋口港按照“一港二區”布局,開發建設長沙作業區和環港作業區;呂四港按照“一港四區”布局,開發建設通州作業區、東灶港作業區、呂四作業區、連興港作業區。加強沿江岸線資源整治、整合、優化,開發新通海沙深水岸線資源;整治橫港沙,形成20公裏左右岸線及20平方公裏臨港項目用地;有序開發如皋沙群右岸,形成五公裏左右中、深水岸線;推進長江北支岸線開發,打造沿江第九個港區(啟海港區)。全麵形成“3+9”江海組合港口群。

三是完善港口功能。加快建設通海港區、洋口港區、呂四港區綜合物流園區建設。積極促進港口由運輸、製造等功能向貿易、信息、采購等方向拓展。努力爭取設立保稅港區。完善港口“大通關”體係。到2015年,洋口港港口吞吐量達到3200萬噸,呂四港港口吞吐量達到1800萬噸;全市港口貨物吞吐量達到3億噸,集裝箱吞吐量達到300萬標箱。

(二)加快園區建設

一是拓展園區發展空間。重點建設洋口港、呂四港、腰沙——冷家沙三大臨海產業集聚區,積極將濱海工業區申辦成省級或國家級開發區,構建沿海開發園區大載體;著力提升13個國家和省級開發區要素承載和產出能力,全麵拓展開發園區發展空間。積極推進和探索開發區掛鉤共建及跨區域共建共用、聯動開發的新思路,形成國家級開發區、省級開發區和重點工業園區三位一體的資源共享、產業互補、聯動發展的新格局。

二是加快園區產業發展。以引進龍頭企業、“旗艦”項目為重點,著眼於延伸主導產業鏈,推動產業集聚和企業集群。省級以上重點園區重點發展電子信息、生物製藥、精密機械、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新技術產業,大力推進服務業外包等現代服務業;沿江園區重點發展船舶修造及配套產業、海洋工程裝備製造業、基礎原材料產業和港口物流業;沿海園區大力發展海洋產業、臨港產業,逐步建成新興基礎產業基地和新型能源基地。確保全市省級以上開發區經濟增速年均2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