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抓機遇,把南通建設成為江蘇新的增長極(3 / 3)

三是提升園區發展活力。加強園區功能配套,著力研發中心、設計中心、創業中心、孵化中心、重點實驗室等各類科技創新載體建設,增強園區內生動力、外在活力和持續發展能力。

(三)加快城鎮發展

一是做強做大市區經濟。把突破體製、強化功能、提升產業、優化布局作為切入點,構築現代城市經濟,努力使市區成為全市發展速度最快、發展質態最好的地區。崇川區,積極引進各類先進生產要素,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優化發展高附加值、高就業、低消耗的都市型工業,2010年GDP達到350億元以上,當好都市型經濟的排頭兵。港閘區,大力發展先進製造業,鞏固振興唐閘、天生港等老工業基地,加快開發區建設步伐,以現代物流業、大型專業市場建設為重點積極發展現代服務業,因地製宜發展都市型農業,加速建成新型產業集聚的北部新城區,2010年GDP達到200億元以上。市經濟技術開發區以對外開放為第一動力,以工業發展為核心,迅速擴大經濟總量,提升發展能級努力,力爭進入全國國家級開發區20強,早日建設成為長三角重要的製造業基地、上海經濟圈北翼重要的現代化物流中心、南通經濟發展的增長極和城市發展的新城區。到2010年,市區在經濟實力上實現“三超”,經濟總量超1000億元,財政收入超100億元,人均生產總值超六萬元。

二是推動縣域經濟快速發展。南三市重點借助臨近上海、產業基礎較好的優勢,放大大橋效應,主動接受上海輻射,率先承接外部資本和產業轉移,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臨港產業及後道延伸的新型加工業。北三縣(市)重點依托沿江、沿海、沿路的優勢,鼎力實施如東洋口港區和如皋港區開發,充分發揮海安蘇中交通樞紐的效應,加快工業化和城市化步伐。力爭縣(市)地區生產總值增幅高於全市平均水平,2010年絕大多數縣(市)財政收入超過40億元,努力形成二至三個財政收入超60億元的經濟強縣。

三是努力提高城鎮化水平。中心城市按照“二級城市”的整體定位,對城市總體規劃進行新一輪修編;積極實施“東西軸向延伸、南北縱向拓展”的發展戰略,構建“一主三輔”沿江帶狀組團式都市區空間構架;加快建設新城區、開發區、大橋、港口、火車站等重點開發區域,確保市區建成區麵積每年新增不少於15平方公裏,五年再造一個新市區。到2015年,把南通市區建成在規模、實力和功能方麵與蘇南主要城市相當,具有濱江與山水園林特色和豐厚文化底蘊的現代化大城市。加快縣城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到2015年,縣(市)基本建成現代化中等城市,人口規模達到30萬人左右。集中力量開發洋口、呂四等中心港城,全麵推進中心鎮發展。到2015年,基本形成以市區為中心、縣城為依托、中心鎮為基礎的城鎮體係,城市化水平超過60%。

(四)加快產業發展

一是打造長三角北翼國際先進製造業走廊。建設進口液化氣接收站(LNG)、1000萬方商業性石油戰略儲備庫、大型煤炭儲備基地,加快各類電廠和“海上三峽”建設。積極推進與中石油等大型企業的合作,建設大型煉化一體化工程,發展石化產業鏈後續工程。積極培育大飛機生產配套產業。促進鋼鐵企業聯合重組,建設特色鮮明的鋼鐵冶金生產基地。加快建設兩個船舶產業帶、五個船舶配套設備集聚區和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企業集團,2010年船舶產業主營業務收入達到1000億元。加快王子製紙等基地型項目建設,形成紙製品產業集群。積極發展通用設備、專用設備、新能源設備、電力設備,培育一批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專業化生產企業。大力發展電子電器件產品群,加快發展數字視聽設備和軟件產業,努力開拓計算機網絡和外部設備等新領域。實施品牌化戰略,提升紡織服裝工業。

二是打造上海都市圈服務業新高地。加快“4+18”服務業集聚區建設。加強與國內外物流企業合作,加快服務上海、服務長江中上遊、服務蘇北的“兩園六中心”現代大型物流基地建設。積極規劃和建設輻射華東地區、溝通南北的區域大型農副產品批發市場。建設三至五個省級服務外包示範區,爭創江蘇省服務外包基地城市。加速形成主城區商業次中心和各縣(市)商業中心,引進和培育一批法律、會計、谘詢策劃、中介代理等服務機構,吸引更多國內外商業銀行、保險、證券和投資公司來南通設立分支機構,舉辦一批在國際、國內有影響的專業性大型會展。加快狼山風景區、濠河風景區創建5A級景區步伐,開發建設重點旅遊區;加快建設一批星級旅遊飯店,旅遊飯店客房數超過1.4萬間;積極爭取建成一個國家級海洋旅遊度假區,加速推進國際旅遊目的地的形成。

三是打造現代農業特色產業基地。重點發展三個國家級中心漁港,努力構建集水產品加工配送、漁船修造、技術開發等為一體的多功能現代化綜合漁港。建設國家大型商品糧生產基地和優質“雙低”油菜基地,不斷擴大無公害優質蔬菜生產,大力發展名貴優質花木品種,建設全國一流的優質原料繭生產基地。推進畜禽品種改良,做大畜禽優勢產業。加快發展糧油食品等農產品加工業和農產品現代物流業,建設一批現代農業示範園和農業休閑旅遊觀光區。

(五)加快基礎設施建設

一是加快綜合交通體係建設。重點建設滬通鐵路,推進寧啟鐵路、新長鐵路複線和電氣化改造,爭取及早開辟南京到南通的動車組;新建海安——洋口鐵路;加快沿江沿海環形鐵路的規劃研究,建設狼山港區、如皋港區、呂四港區和開發區鐵路專用線;積極規劃建設南通至上海等地的城際軌道交通。重點建設崇啟、崇海長江公路大橋和連接全市沿海各港區和開發區、園區的沿海一級公路;加快推進“一橫一縱一環一聯”高速公路主骨架網,“五橫七縱一環”國道、省道幹線公路網建設;積極規劃建設中心城市繞城高速和錫通過江通道。積極規劃建設洋口港聯江運河;按照三級航道標準分期整治通揚運河、通呂運河;加快形成以“四橫五縱一聯”幹線航道網為主體的內河航道運輸體係。改造建設4E級南通興東機場,主動參與上海國際航空樞紐和長三角航空運輸體係的合理分工。重點建設“西氣東輸”第二氣源如東LNG配套運輸管網、揚州至市區及市域各中等城市天然氣運輸管網等工程;積極推進儀征——洋口、啟東——南通——金陵石化等輸油管道項目建設。

二是加快電網設施建設。加強沿海地區輸電通道和電網建設,實施南通北、南通東和三官殿——泰興線路三項500kV輸變電工程。搞好城鄉電網建設與改造,增強區域電網的供電能力和安全性、可靠性。積極籌劃電力過江通道建設,到2015年,爭取在長江南通段新建一至二個電力過江通道,提高電力外送能力。

三是加快水利設施建設。著力推進長江北支整治;分期整治九圩港河、通呂運河、如泰運河、北淩河、遙望港河、江海河等市級骨幹河道和沿海地區引水河道,增強河道引江能力,擴大沿海淡水資源調蓄能力,研究建設如東濱海平原水庫;重點實施西北片、啟海、通如三大引江供水後續工程和狼山、洪港、長青沙等主力水廠建設,進一步完善和延伸配套輸水管網;加強江海河堤防建設,全麵提高防潮等級。

(六)加大有效投入

一是加大資金投入。充分利用各種方式和途徑,加快建立國家、省、市、縣四級國有資本共同參與的投融資平台。積極利用資本市場,鼓勵企業上市融資,優先推薦條件成熟的本區企業上市和發行債券,擴大企業債券發行規模。積極爭取銀行資金,加快建立信用擔保體係,擴大銀行信貸投入。大力引進外資,積極吸引外商直接投資,注重引進外商間接投資。鼓勵和引導民資參與項目建設投資。“十一、十二五”期間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累計達到二萬億元。

二是優化投資結構。著力加大現代服務業、先進製造業的投入,加速壯大主導產業,優化產業結構。重點加大對生產服務業和現代服務業集聚區的投入,對高新技術產業、優勢特色產業和“兩高兩低”產業的投入,對高效農業、科技創新、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的投入,對社會事業和區域協調發展的投入,對交通、水利、信息化等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

三是實施好重大項目。積極發揮重大項目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中的龍頭帶動作用,繼續實施好市級重大項目。著力推進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推進滬通鐵路、海安至洋口港鐵路、寧啟鐵路等建設;加快江(都)至海(安)高速海安段、204國道擴建南通段、334省道等項目建設進度。到2015年,全市建成鐵路總裏程超過440公裏,高速公路裏程超過400公裏。著力推進重大產業項目建設。大力推進王子製紙、振華港機、吉寶重工海工等項目建設。著力推進重大能源項目建設。加快建設大唐呂四電廠、華能南通電廠和天生港電廠“上大壓小”工程,積極推進240萬千瓦燃氣——蒸氣聯合循環發電廠和海門國電環保電廠的前期工作。積極推進如東風電三期、啟東龍源風電、華能風電、南通LNG燃氣等項目建設。著力推進重大節能減排項目建設。加快實施南通第一汙水處理廠、達標水排海工程、濱海工業集中區汙水處理廠等項目建設。著力推進重大民生項目建設。加快市民服務中心、市圖書館新館等項目建設。

(七)不斷擴大對外開放

一是加強招商選資。創新招商方式和機製,持續推進產業鏈招商,突出臨港產業招商,帶動重點產業集群的發展。大力吸引跨國公司來通設立生產基地、地區性總部、研發中心、采購中心、培訓中心;擴大現代服務業、現代農業和環保產業等領域利用外資,鼓勵外資參與基礎產業和社會公益事業重大項目建設;積極探索選資引強,重點引進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優質項目,注意引進無汙染項目等,鼓勵引進稀缺資源、關鍵設備、技術和管理經驗,促進產業升級。推進本土企業國際化和外資企業本土化,強化本土企業與跨國企業的配套,提升本土企業國際競爭力。積極推動在上海、蘇南、浙江等經濟發達地區建立長期的招商平台,吸引民營優質資本、技術、人才向南通集聚。確保“十一五”期間全市注冊外資實際到賬累計超100億美元。

二是切實轉變外貿增長方式。全麵調整和優化出口商品結構,擴大具有自主知識產權、自主品牌的商品出口,增加高技術、高附加值和深加工產品出口比重。2010年,機電產品出口比重達到50%,高新技術產品出口比重達到15%。鞏固擴大和深度開發四大出口主體市場,積極開拓新興市場,不斷擴大我市產品的國際市場占有率。發揮骨幹企業帶動作用,強化民營企業出口,鼓勵中小企業聯合和強強合作,優化外貿主體結構。

三是提升民營經濟發展新層次。深化“三名工程”,推動民營企業加快製度創新、科技創新、管理創新和品牌經營,促進民營經濟結構優化升級,不斷提升民營經濟發展質態。鼓勵民營企業全麵進入高技術高附加值的先進製造業、基礎產業和新興服務業等領域;積極依照國際標準組織生產;培植骨幹龍頭企業,帶動配套企業發展,在培育做大民營經濟特色板塊的基礎上,逐步實現集群化發展。

(八)強化環境建設

一是建設和完善政務服務平台。推進行政管理體製、市場體係、土地管理製度等綜合配套改革,大膽試驗,開拓創新,為跨越發展提供強大動力和體製保障。理順關係,優化結構,提高效能,形成權責一致、分工合理、決策科學、執行順暢、監督有力的行政管理體製,建設服務型政府。

二是建立和完善政策扶持平台。加強與國家、省相關部門、相關規劃的溝通銜接,力爭將南通重大戰略構想、重點產業布局、重大工程項目納入國家和省相關規劃和計劃盤子,爭取國家和省直接投資。積極吸引更多中央和省屬國有資本積極參與南通發展建設,爭取擴大政策扶持覆蓋麵。

三是建立和完善商務服務平台。著力引進金融、風險投資、現代物流等生產性服務項目和商貿、房產、文教、休閑娛樂等生活性服務項目,搭建好產業信息、政策谘詢等公共服務平台,積極為各類創業者特別是外來投資者提供生活、休閑等一站式服務,努力完善商務配套環境。

四是優化完善創新平台。堅持以市場為導向,引導企業成為技術創新的投入主體、實施主體和受益主體。鼓勵企業加快研究開發機構建設和加大研究開發投入,努力形成一批集研究開發、設計、製造於一體,具有較強市場競爭力的骨幹企業。支持探索設立產業投資基金和創業投資企業。

五是優化完善人才平台。加大高素質專業技工人才和高層次國際化人才的引進和培養力度,建立南通國際經貿人才信息和交流平台,進一步營造集聚各方人力資源的人才環境。加快技能型人才培訓,積極培養大批專業人才。認真搞好繼續教育,不斷提高勞動者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