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南通經濟增長研究(2 / 3)

2.消費需求拉動經濟增長的變動態勢、原因及影響分析

從最終消費需求拉動南通經濟增長的變動態勢來看:1993-1997年期間,最終消費的平均貢獻度為45.23%,平均貢獻率為6.58%,貢獻率相對較高,但波動較大;1998-2001年期間,消費需求的平均貢獻率雖然較前一時期有略微下降,但波動相對較為平穩,從而在南通進入投資低穀、經濟低迷時期發揮了十分重要的穩定器作用;2002-2007年的六年間,最終消費的平均貢獻率為3.91%,較前兩個時期出現一定程度下降,尤其是2002年,在南通11.09%的GDP增長率中,最終消費需求僅拉動GDP增長1.51個百分點,為曆年來的最低點。

1992-2007年期間消費需求貢獻率總體呈下降趨勢的主要原因是居民收入增長緩慢。這段時期南通城鎮居民實際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年增長率為7.44%,農民實際人均純收入平均年增長率為8.04%,而同期南通GDP的平均增長率為13.80%,遠高於居民收入的增長率(以上數據均按1992年不變價格計算)。特別是近三年來,南通經濟增長與居民收入增長尤其是農村居民收入增長的差距呈現出不斷拉大的趨勢。由於居民消費一直是最終消費的主要來源,1992-2007年期間,南通居民消費占最終消費的比重年平均值為87.3%。因此,在經濟高速增長的同時,居民收入的緩慢增長,導致了居民消費不足進而最終消費需求貢獻率的下降,並且最終消費構成中居民消費份額趨於減少。在南通最終消費構成中,政府消費所占比重呈平穩增長的發展態勢,而居民消費所占比重呈下降趨勢,從1992年的92.8%下降為2007年的83.2%。這種狀況說明南通的GDP增長較快,但對就業及居民收入的拉動效應則較弱,反映了經濟增長質量欠佳以及大規模城市基礎設施的效益釋放比較緩慢等特征。另外,由於在經濟轉軌時期,住房、醫療、教育、勞動用工以及收入分配製度等都發生了顯著的變化,隨著舊製度被逐步打破,而新製度又沒有進一步完善時,居民收入預期的不確定性增大,導致預防性儲蓄進一步增加,進而影響到消費的增長。

消費需求拉動經濟增長的變動態勢表明,當前南通經濟社會中存在著消費不足的問題。2002年以來,南通的消費率(當年最終消費占支出法GDP的比重)一直低於50%,且呈逐年走低態勢。同世界平均消費率水平80%相比,南通的消費率低了30多個百分點。從國內比較,南通的消費率水平也是偏低的。2007年,全國的消費率為42.1%,全省的消費率為42.0%,而南通的消費率僅為37.0%,低於全國和全省消費率約5個百分點。消費是拉動經濟增長的最終動力,消費不足則會弱化消費對生產的促進作用,使投資增長得不到最終消費需求的支持,這將對南通經濟持續快速增長和經濟與社會事業的進一步協調發展產生潛在的壓力。如果消費率長期偏低,則會使依靠高投資維持高經濟增長局麵難以為繼。

3.出口需求拉動經濟增長的變動態勢、原因及影響分析

從淨流出的貢獻度和貢獻率指標來看,1993-2007年期間,除個別年份(1999、2000、2002)外,淨流出對南通經濟增長的貢獻在三大需求中都是最小的。尤其是2003年以來,南通淨流出的貢獻一直處於負值狀態,為淨流入地區。這主要是因為近年來南通投資的過快增長,使得境內地區間的貿易逆差抵消並超過了外貿對本地區經濟的拉動作用。由於支出法並不能正確反映出外貿對地區經濟增長的貢獻,以下主要采用出口分析法和外貿依存度等指標分析外貿對南通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

海關統計的進出口總額資料表明,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後,隨著對外開放水平的不斷提高,南通持續實現貿易順差,且順差水平呈逐漸加大趨勢,1998-2007年平均淨出口率為12.83%。其中,剔除價格因素影響後,按照出口分析法,可計算出這一時期出口對南通經濟增長的年平均貢獻度為37.47%,年平均貢獻率為4.92%,即在該段時期南通GDP年均12.89%的增長率中,出口平均拉動南通經濟增長4.92個百分點,與同期消費的平均貢獻率(4.91%)大體相當,但遠低於同期投資的平均貢獻率(8.46%)(以上數據均按1992年不變價格計算)。從出口貢獻率的變動態勢看,1998-2003年期間,除個別年份(2001)外,出口對南通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逐步增強,但從2004年起有緩慢回落態勢,且與GDP增長率的差距呈現出逐漸拉大趨勢。

通過橫向比較也可以發現,當前外貿出口對南通經濟增長的貢獻偏低。

首先,從南通外貿進出口總額與省內其他地區的比較來看,2007年南通市實現外貿進出口127.8億美元,占同期江蘇外貿總值的3.7%,僅次於蘇州(含常熟、張家港、昆山、吳江和太倉)、無錫(含宜興和江陰)、南京和常州,列全省第五名。同期,南通市外貿進出口總額增幅為27.4%,比全省平均水平高4.3個百分點,但與省內其他城市相比,增速相對落後,在省內13個兄弟城市中排名第八;外貿出口總額增幅則低於全省平均水平1.3個百分點,在省內13個城市中位居第10位。

其次,從我國首批14個沿海開放城市的外貿依存度(外貿進出口總額占當年GDP的比重)指標來看,2007年南通外貿依存度為45.50%,在14個城市中排名第九,低於平均水平26.18個百分點,並低於江蘇省及全國平均水平;2007年南通出口依存度為32.14%,在14個城市中排名第十,低於平均水平10.37個百分點,並低於江蘇省及全國平均水平。

出口對南通經濟增長貢獻相對偏低的狀況說明,雖然從總體上看,南通的出口正在向更高水平、更寬領域、更深層次發展,但當前南通在出口方麵仍然麵臨一些突出問題:一是出口商品和服務的核心競爭力不強,缺乏核心技術、自主知識產權和自主品牌,出口商品結構需要進一步優化。如今,高端設備占比不高、高附加值產品不多、研發與高級經營型人才匱乏、研究機構的設立基本空白等不足已成為阻礙南通出口快速發展的重要原因。以傳統支柱產業紡織服裝業而言,據經貿委統計,全市三分之一的企業沒有產品研發部門,四分之一的企業沒有通過任何認證,與高校、科研機構保持緊密合作關係的企業不足10%,且主要以貼牌外貿生產為主,自主品牌偏少,增值空間相對偏低。在出口商品結構方麵,2007年南通機電產品、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額為31.7億美元和9.2億美元,分別占當年出口總額的35.1%和10.2%,均低於同期江蘇省機電產品、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額占出口總額的平均水平69.5%和40.8%。二是貿易摩擦增多,增長空間趨於縮小。據有關資料顯示,2004-2006年南通共發生公平貿易案20起,反傾銷調查涉及美國、歐盟等8個國家和地區,涉案產品包括機電、輕工、化工、紡織等行業13種產品。由此可見,單純依靠數量規模和價格優勢的增長方式弊端日見。三是對外貿易的不穩定性因素增加。對外貿易容易受國際政治、經濟、金融形勢影響,利率、彙率變動因素增加,加上國際貿易政策缺乏穩定性、連續性,這些都加大了出口拉動南通經濟增長的不穩定性。

盡管近年來南通外貿出口增速相對全省較慢,但經過多年的努力,南通外貿出口已具有相當的規模,2007年外貿出口總額占到蘇中、蘇北八市出口總和的42.3%,出口作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之一,對促進全市GDP增長、創造就業機會、增加財政收入發揮了重要作用。作為外向度較高的沿海開放城市,南通要在“十一五”期間實現經濟全麵騰飛的目標,出口仍承擔著重要責任。因此,必須從全市發展大局的高度,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有力推動外貿出口的較快增長。

三、促進南通三大需求協調發展的對策建議

以上分析表明,近年來南通經濟基本上是一個以內需為主導的經濟,經濟增長的動力主要來自於投資的驅動,有其自身的運行規律。由於拉動經濟增長的三大需求要素既獨立存在,又相互關聯,如果三大需求中有兩種需求不旺,則需求對經濟增長的約束力勢必增強。因此,為了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麵提升南通經濟發展的質量,必須正確處理好投資、消費、淨出口三者的比例關係,著力優化投資結構,逐步增強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並緊密依托靠江靠海靠上海的區位優勢,大力提升出口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努力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由主要依靠投資拉動向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的根本性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