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市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研究(2 / 3)

3.優化了地區經濟發展環境

良好的經濟發展環境可以增強投資者信心,推動其加大投入,同時還可以吸引更多的外來資金和技術,以提高當地經濟的運行質量和總體發展水平;反之,則有可能製約當地經濟的發展,使經營者心存疑慮,投資者喪失信心,甚至使企業、資金和技術外遷或外流。投資成本是經濟環境中一個重要因素,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水平影響著地區投資成本的高低。生產性服務業如物流、法律服務、技術支持服務等越發達,地區的投資成本就越低,就越有利於吸引外資。實證研究表明,隨著高技術產業擴張,投資往往被吸引到全國性的主導城市,因為那裏更容易得到熟練的勞動力、快捷信息和良好的商業服務。從宏觀態勢來看,生產性服務業區位模式更多是以集聚形式存在,在城市等級體係中,不同級別與支配力的城市往往對應不同檔次與實力的生產性服務企業集群。當前,跨國公司在進行投資時,傾向於在生產性服務業較為發達,投資成本較低的地區進行投資。因此,應發展生產性服務業,通過改善地區投資環境,吸引外資,拉動地區相關產業的發展,促進經濟的增長。

生產性服務業的進一步發展必然引發產業集群,而產業集群有利於降低企業運作成本。產業集群有利於克服集群內“模仿陷阱”,形成創新機製和氛圍,分攤創新成本,避免產業因創新動力不足而走向衰敗。在集群區內,服務的提供者可以共享基礎設施;企業區域內企業容易建立相互依賴的關係,容易找到合適的人才。服務業集群不僅可為設計產業企業和設計師提供專業化、係統化的工作空間,為小型設計企業提供企業成長所需的各種條件,而且還可為企業提供展示交易的平台,為企業提供信息谘詢、技術谘詢、技術測試等技術支撐服務,幫助企業提高設計開發能力,大大降低設計開發成本。

二、南通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狀況及存在問題

(一)發展狀況

1.生產性服務業比重上升

2007年,全市生產性服務業實現增加值190.81億元,占全市國內生產總值的9%,比2005年的8.5%提高0.5個百分點。生產性服務業增加值占服務業增加值的比重達25.7%,比2005年的25.6%提高0.1個百分點。生產性服務業保持較快的增長速度。2007年全市生產性服務業增速達17.5%,快於同期GDP和服務業增加值增速1.3個百分點。2005年至2007年全市生產性服務業增加值保持了近17%的平均增速。

2.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加快

我市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加快,現代物流發展迅速。2007年全市實現物流業增加值60.52億元,同比增長17.2%,增幅快於同期GDP和服務業增加值各1個百分點。港口運輸邁上新台階。2007年全市港口吞吐量12339億噸,同比增長18.8%。公路運輸加快發展。全市公路、水路運輸量達到1.2億噸,同比增長13.4%。鐵路運輸迅猛發展。全市實現鐵路運輸量65.13萬噸,同比增長94.4%。航空運輸開始起步。民航貨郵吞吐量2731.8萬噸,同比增長31.3%。物流企業迅速成長,南通汽車運輸有限公司進入全國物流企業百強。

3.商務服務業快速成長

2007年全市商務服務業實現增加值28.22億元,同比增長29.7%。會計師、律師隊伍迅速擴大,業務量迅速上升。2007年全市現有各類會計師事務所34家,實現業務收入730萬元;律師事務所63家,實現務收入9600萬元。會展業開始起步。全市現有會展企業四家,會展場所兩處,會展場館麵積1萬平方米左右,具備了舉辦大型會展的基本條件。全市已形成“南通港口經濟洽談會”、“世界大城市帶論壇”、“中國家紡產品博覽會”、“中國電動工具展銷會”等一批有一定知名度的大型會展。

4.信息服務業初具備基礎

2007年全市信息服務業實現增加值37.13億元,同比增長14%。信息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南通通信網絡的規模、用戶總數躋身全國大型本地網行列。互聯網用戶31.5萬戶。有線電視用戶總量164.1萬戶,是江蘇省有線電視用戶規模最大的城市。全市從事軟件行業的企業60多家,2007年實現軟件產業銷售收入3.5億元。全市從事服務外包業務的企業200多家,其中,從事離岸外包業務的20多家,2007年服務外包合同金額近二億元。

5.金融產業體係較為完整

經過改革開放以來的發展,我市金融業形成了銀行、保險、證券、期貨、擔保、創業投資等服務門類。2007年全市實現金融業增加值64.94億元,比2005年的43.1億元,增長了50%。2005年至2007年金融業增加值保持年均20%以上的增長速度。全市現有各類銀行8家,保險公司44家。2007年全市存貸款餘額達2468.32億元,其中貸款餘額1405.42億元。保險業實現保費收入55.1億元,其中,財產保險保費收入11.1億元。全市擁有擔保公司31家,2007年擔保總額38億元。全市具備省備案條件的創業投資企業4家。

(二)存在問題

1.整體規模偏小

由於體製、政策的原因,生產性服務業的市場準入門檻普遍高於工業,管製過多、市場化程度低的問題較為突出。一些行業對非國有經濟和外資也沒有完全開放。較高的進入門檻和狹窄的市場準入範圍將絕大多數潛在投資者拒之門外,甚至其他行業的國有企業也難以進入。所有製結構單一,造成服務業部門資源流入不足,弱化了競爭機製在產業發展中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其結果是服務業整體規模偏小,企業經營效率低下,供給能力的擴張受到製約。

我市生產性服務業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僅為9%,與美國、法國、德國、澳大利亞等國家生產性服務業(占比已超過35%)有明顯的差距,與蘇南等發達地區也存在一定差距。生產性服務業企業規模偏小。如我市軟件企業明顯存在產業規模小、大型企業少、創新能力弱等問題,因此,軟件開發大多集中於管理軟件等基於數據庫應用的軟件產品上,不但耗時耗力,技術含量低,而且難以形成技術積累和資金積累。

2.服務層次偏低

服務業的內部結構、服務層次與城市規模有較高相關性。城市聚集了大量的人口、資源、信息和產業,是服務業產業化的基本載體。一般說來,高附加值、為生產服務的、新興的服務業往往與城市規模聯係在一起。相對滯後的城市化進程弱化了城市對生產性服務的中間需求,導致服務業內部結構與服務層次偏低。製造業鏈條上的技術研發、人員培訓、經營管理、會計服務、法律谘詢、信息服務等關鍵環節,得不到相關服務體係的支撐,大量本應通過外包方式完成的服務活動不得不在工業企業內部消化完成。

行業內部結構偏低。總體上看我市生產性服務業仍以交通運輸、金融等傳統行業為主,商務服務業、信息服務業等新興行業在生產性服務業中占比偏低,分別為14.8%、19.5%。

企業服務層次偏低。我市大部分生產性服務業處於起步階段,無法滿足製造企業較高層次的服務需求。我市絕大部分物流企業提供的是公路運輸和倉儲服務,尚無法為用戶提供供應鏈設計等較高層次的物流服務。相比於現代會展業發達的上海、蘇南等地,我市會展業不但層次不高、效應欠佳,而且產業化不足、競爭力不強。

3.專業人才缺乏

我市服務業高學曆、高級職稱人員主要集中在教育衛生、機關團體、金融等部門,多數生產性服務行業的專門人才稀缺。據調查,生產性服務業行業中,大學本科以上學曆占從業人員的比重除科研技術等個別行業占到三成以上外,其他服務行業中的比重普遍較低。現行中等和高等院校專業中,生產性服務類專業設置時間較晚,數量偏少,不少新興行業目前尚無對口的專業設置,專業人才供給總體上難以適應生產性服務業加速發展的需要。

4.外部需求不足

目前,勞動密集型產業在我市工業經濟中仍占主導地位。受自身素質的影響,相當數量的企業仍保留傳統的生產模式,競爭策略主要依賴成本優勢和價格競爭,產品開發和產業升級的速度較為緩慢。工業企業產業鏈過於側重實體產品的生產,物質材料消耗占產品成本比重較大,外包項目主要以產品生產為主,外包服務不多且涉及麵窄,與產品製造相關的金融、市場銷售、人力資源、外購信息技術等占全部支出的比重偏小。一方麵,使我市生產企業處於價值鏈低端,對生產性服務業的需求不大。同時,部分生產性服務業企業在經營中缺乏誠信基礎,使部分生產企業不敢輕易將非核心業務外包。另一方麵,外資製造企業與本地的關聯度低,我市外資企業中,加工型、出口型、生產型企業居多,產業鏈延伸不足,呈現“二少一多”特征,即外資企業對本地金融機構的信貸服務需求少,對本地研發或技術服務需求少,產品直接出口多。此外,外資製造業所需的高級管理人員培訓、物流服務、法律服務、廣告策劃、市場調研等商務服務,也表現出明顯的外向化特征,製造業與服務業之間內在的產業關聯被割裂,產業鏈向服務業增值部分的延伸受到抑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