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市現代農業發展現狀及對策思考(2 / 3)

(二)綜合評價方法

1.目標值和指標權數的確定

根據科學性原則,各指標的目標值應是比較先進的農業發展水平,同時由於發展水平是動態的,一些指標值的確定是通過科學預測能夠達到的水平,還有一些指標是根據全麵小康的目標值來確定的。指標權數的確定主要依據各指標在整個體係中的重要性和影響程度,在權衡各方麵意見的基礎上進行確定。

2.評價方法

為了比較完整地反映全市及所屬各縣現代農業發展情況,我們利用第二次全國農業普查資料、農村住戶調查資料及相關統計調查資料,對全市及各縣(市)現代農業發展狀況進行評價。

(1)指標體係的標準化。將不同度量的指標轉化為無量綱、同度量的指標。Yi=Xi/Xi0,Yi為標準化後的變量值,Xi為實際值,Xi0為標準值,此處取各二級評價指標的最大值作為標準值。

(2)計算各個指標的得分值。Hi=Yi×ω1i×ω2i,ω1i為一級指標權重,ω2i為二級指標權重。

(3)計算綜合分數。綜合分數是衡量和判斷現代農業發展水平的綜合性指標。

(三)綜合評價結果

1.綜合實力分析

總體上看,2006年我市現代農業發展綜合得分數為67分,從各指標實現程度看,農業產出及效益指標實現程度最高,為73.49%;其次是生產投入要素指標,實現程度為72.23%;人力資源要素實現程度也在70%以上,達71.03%,實現程度最差的是農民組織化程度,隻有36.5%。

2.各縣市綜合比較分析

分縣(市)情況看,六縣(市)中海門市綜合得分68.9分,在六縣(市)中排名第一,比全市平均水平高1.9分,高於全市平均水平的還有海安縣、通州市,綜合得分分別為68.82分、67.42分;得分較低的是如皋市,綜合得分63.81分,與平均水平相比相差3.19分。

3.與全省及先進地區水平比較

為全麵分析我市現代農業發展水平,根據第二次農業普查資料及相關資料,運用本指標體係對全省及無錫市進行了測算。

與全省水平相比,我市綜合得分略高於全省平均水平0.46分,與無錫市相比低4.27分。分指標看我市人力資源要素、生產投入要素得分高於全省平均水平,物質裝備要素、農業產出及效益實現程度與全省平均水平相當,科技支撐及帶動水平、農民組織化程度得分低於全省平均水平。與無錫市相比低4.27分,分指標看,人力資源要素、物質裝備要素、農民組織化程度、農業產出及效益無錫市均高於我市,生產投入要素、科技支撐及帶動水平兩項指標實現程度我市高於無錫市。

三、南通現代農業發展麵臨的主要矛盾和問題

我市現代農業發展雖然有了一定的起色,但與建設現代農業的目標和要求相比,還有很大差距,製約農業經濟發展的矛盾和問題依然存在,改造傳統農業、發展現代農業任重道遠。

(一)耕地經營現狀,不利於農業規模化、產業化發展

第二次全國農業普查資料顯示,全市農業生產經營戶190.62萬戶,與10年前相比,增加了17.41萬戶,增長10.1%。從戶均經營耕地規模看,2007年農業生產經營戶戶均耕地3.02畝,與10年前相比減少0.24畝。其中經營耕地在10畝以上的農戶數1.15萬戶,占比0.57%;經營耕地在8-10畝間的農戶數2.24萬戶,占比1.12%;經營耕地在5-8畝間的農戶數20.27萬戶,占比10.1%;經營耕地在3-5畝間的農戶數55.62萬戶,占比27.72%;經營耕地在1-3畝間的農戶數84.55萬戶,占比42.14%;經營耕地在一畝以下的農戶數36.82萬戶,占比18.35%。擁有耕地超過3畝的農戶占比不足四成。

從土地流轉看,我市農民普遍不願出讓土地,存在維持現狀的心態。農普資料顯示,全市農戶租出、包出、轉出耕地21.52萬畝,占承包耕地和自留地、開荒地的3.77%;租入、包入、轉入的耕地占農戶實際經營耕地的4.97%,土地流轉率不足5%。與全省平均水平相比,租出、包出、轉出耕地占比高0.67個百分點,租入、包入、轉入耕地占比低1.79個百分點。土地流轉程度明顯低於全省平均水平。

從一產從業人員擁有耕地看,人均實際經營耕地3.3畝,比全省平均水平少1.12畝。而且由於土地肥瘦、遠近等因素,一戶本就不多的土地實際分配為若幹塊。在發展現代農業中不利於農業機械化的實施,更不利於農業規模化、產業化發展。

(二)一產從業人員素質相對較低,不利於農業技術的推廣與運用

隨著現代高效農業的發展,農業增產增收越來越多地依靠知識、技術、信息和資本集約的結合,與勞動力素質的相關程度越發顯著。第二次農業普查資料顯示,2006年我市一產從業人員174.91萬人,其中整勞動力占比62.54%,比全部勞動力中整勞動力的占比低15.35個百分點,女性勞動力占比66.11%,比全部勞動力中女性占比高9.9個百分點。

從勞動力年齡看,30歲以下從業人員占比3.54%,比全部勞動力中該年齡段占比低8.99個百分點;30-40歲從業人員占比12.53%,比全部勞動力中該年齡段占比低8.77個百分點;40-50歲從業人員占比23.22%,比全部勞動力中該年齡段占比低2.32個百分點;50歲以上勞動力占比60.71%,比全部勞動力中50歲以上人數占比高20.1個百分點,第一產業從人員分布看明顯趨於老齡化。

從文化素質來看,第一產業從業人員文化素質偏低。普查數據顯示,2006年全市農村從業人員中,具有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僅占0.77%,而未上學和小學文化程度的占37.3%,與全省平均水平相比,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從業人員占比低0.41個百分點,未上學和小學文化程度從業人員占比高3.3個百分點。農業勞動者文化知識的貧乏,與現代農業生產模式的實施以及農業科技的推廣運用不相適應。

(三)農民合作組織程度低,製約了農民規避風險的能力

我市農民參加合作組織的程度相對還較低,農普資料顯示,2006年全市已建立農業專業合作經濟組織629個,其中實體型組織264個;農業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成員17.2萬戶,占農業生產經營戶的9.0%;其中實體型組織成員戶數8.64萬戶,占比4.5%。與其他市相比,我市農業經濟合作組織個數低於鹽城市,但實體型組織個數低於徐州、蘇州、鹽城、揚州四市。從參加合作組織的農戶占比看,蘇州市、鹽城市、無錫市參加合作經濟組織農戶占比分別高於我市13.1、5.5、3.3個百分點,實體型組織成員戶數占比高於我市5.6、1.6、4.3個百分點。

農戶出售農產品的組織程度低,農普資料顯示,全市有70%的農戶出售農產品的主要渠道是通過商販上門收購的,而通過合作經濟組織統一銷售的農戶隻有3.35萬戶,占比不足2%。由於農業生產經營戶的組織程度低,農戶規避市場的風險能力還較弱,2007年全市農業生產形勢較好,農產品生產者價格也大幅上漲,全年農產品生產價格指數115.7,但農民的一產純收入人均1250元,隻比上年增加了73元,增長6.1%,農民並沒有從農產品漲價中真正得到實惠。

(四)農業產業化經營鏈條短,製約了農產品附加值的提高

我市農業產業化經營已具有一定的規模,2007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農副食品加工業、食品製造業、飲料製造業等農產品加工企業244家,資產達106億元,實現銷售收入約264億元。但與現代農業發展要求相比,還存在相當的差距。有資料顯示,目前在美國的食品產業體係中,從產值構成上看,農業生產占25%,加工占33%,銷售環節高達42%。在美國農業總投入中,30%用於采收之前,70%用於采收之後。從農資供應到耕地、播種、施肥、滅蟲、除草、收割,乃至產品的分級、包裝、運輸、加工,以及農業產業鏈的全程技術和信息服務等,都可以由專業化的服務公司來提供服務。而目前我市的農業生產經營活動仍以農戶為生產經營單位,除部分產品(主要是糧食,不足總播種麵積的40%)的播種、收割由機械操作(外來服務)外,其餘都是農戶的獨自經營。農業的生產投入主要用於農產品采收之前。農戶出售的農產品主要以“原生態”為主,有些農產品初加工,也隻是冷凍保鮮為主。2007年全市244家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實現的增加值69.65億元,隻占全市農業增加值的40%。

(五)農業投入不足仍是製約現代農業發展的瓶頸

目前投資農業的主體主要包括農戶、企業、集體和政府。由於農戶積累少,資金分散,缺乏大規模投資農業的可能,政府應是農業投資的主體,農業普查資料顯示,鄉鎮級政府的農業投資完成額隻占其全年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的8.5%,農業投資比重還很低。村級集體組織經濟能力較弱,2006年我市平均每個村集體收入隻有47萬元,隻有蘇州市的1/5多一點,對農業的投入是心有餘而力不足。農業企業是贏利性的經濟組織,其投資的動機在於實現投資收益的最大化,由於農業生產周期長,要麵臨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因此一般投資規模都比較小,全市有近2000家的農產品加工企業,隻有244家為上規模的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