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勞動力投入也相對較低,我市農村勞動力輸出在全省位居前列,2006年達125.83萬人,其中男性勞動力占比達74.6%。強壯年勞動力過度向城市和發達地區流動,與發展現代農業、培育新型農民又形成了新的矛盾。
四、加快推進現代農業發展的幾點建議
十七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農業是安天下、穩民心的戰略產業,沒有農業現代化就沒有國家現代化,沒有農村繁榮穩定就沒有全國繁榮穩定,沒有農民全麵小康就沒有全國人民全麵小康”。“我國總體上已進入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階段,進入加快改造傳統農業、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的關鍵時刻,進入著力破除城鄉二元結構、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的重要時期。”各級政府必須進一步加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建設,必須對農業的基礎地位和作用的認識進行新的轉換。
(一)加強農業人力資本建設,培育現代農業企業家隊伍
現代農業是技術密集型產業,新技術是包括生物技術、信息技術、耕作技術、節水灌溉技術等農業高新技術,成為現代農業的先導和發展動力,現代農業的增長方式由單純地依靠資源的外延開發,轉到主要依靠提高資源利用率和持續發展能力的方向上來,人力資本成為是現代農業發展的決定力量。我市農業勞動力數量上雖有大量轉移到農外產業,但仍然處於數量過多、素質低、組織散的過剩狀態。普查資料顯示,全市174.9萬一產從業人員中,全年從事農業時間超過半年的人員占比隻有45.2%。從質量上看,相對優秀的人力資本大量轉移到農外就業,雖然其間有少量工商企業家介入農業產業化領域,但農業整體素質仍呈下降趨勢,尤其是文化素質好、經營水平高和現代意識強的企業家型人才還是鳳毛麟角。
一是培養種養業專業核心農戶。應從我市農業實際出發,在現有農業專業大戶中,選擇一部分核心具有現代農業經營理念的農戶,確立他們在農業產業化經營中的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的主體地位。經過定向的培訓、輔導,達到一定的經營能力和資質條件(如獲得綠色證書、專業學曆等)後,確定為農業專業核心農戶。支持的方向按現代農業的發展要求,重點在優質、生態、環保、產品競爭能力等方麵設立項目進行扶持。
二是積極引導返鄉創業人員投資農業。外出務工人員在外經過多年的打拚,見多識廣,具備了一定的知識積累和財富積累,近年來回鄉創業已成為一種趨勢。要在政策、資金、稅收等方麵積極創造各種有利環境,引導返鄉創業人員投資農業,興辦各類農產品加工企業。通州市景瑞農業示範園即是一個成功的範例,兩名負責人都是返鄉創業人員,目前已基本形成了近萬畝的高效農業基地。
三是繼續實施農民培訓工程。發展現代農業不僅需要具有現代農業企業家,更需要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農民,各級財政要進一步加大對農民教育培訓的投入力度,各類培訓機構對農民的培訓要因地製宜,根據不同地區、不同農戶的各類需求,開展有針對性和實效性的培訓。
(二)發展農民合作經濟組織,完善各項扶持政策
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興起和發展,適應了現代農業發展的需要,在促進農村生產發展、進一步變革農村生產關係上發揮了重要作用。但目前農戶參與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積極性還不高,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覆蓋率還較低,帶動能力還較弱;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作用以產前、產中為主,獲利空間狹小;運行機製也不健全,農民的一些民主權利難以得到有效發揮;跨行業、跨地區的專業組織也較少,普遍規模較小,開放程度較低,對外的談判能力也較弱。
各級黨委、政府應加大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扶持力度。一是要降低登記注冊門檻,鼓勵支持申請商標、申報名牌的活動;二是結合各地實際,明確各地在產業政策、財政資金扶持、稅收優惠方麵對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具體扶持政策,研究設立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專項扶持基金,出台扶持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具體辦法;三是要及時為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提供各種科學的信息服務和急需的人才服務;四是要加大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宣傳力度,提高農民的合作意識,全麵激發農民參與合作的積極性與主動性;五是要支持和鼓勵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加大投入,改善生產經營設施、辦公設施,不斷提高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生產發展能力和為社員服務能力。
(三)努力培育一批有競爭力的龍頭企業,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
農業龍頭企業由於規模大,資金雄厚,技術創新能力強,產品的市場占有率高,在農業一體化過程中,作為產業鏈的組織者,作用更為明顯。從我市情況來看,目前我市共有省級、市級龍頭企業50多家。從其規模來看,還都比較小,2007年銷售額在五億元以上的龍頭企業隻有五家,隻有一家銷售額在10億元以上;農業龍頭企業的影響力還有限,隻有為數不多的企業獲得國家級名牌稱號,且影響力局限於本縣(市)區域範圍內;帶動的農戶數也較少,農業普查資料顯示,2006年末參加“公司加農戶”的農戶隻有14.5萬戶,占總農戶的比重隻有8%左右。
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必須抓住農業產業化鏈的後道環節,最大限度地延長產業鏈,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提高農產品附加值。目前我市種植業具有精耕細作的傳統優勢,畜牧業、水產業具有相當的規模優勢。在發展農產品加工業過程中,一是要不斷調整優化結構,不能走盲目上新項目、鋪新攤子、搞低水平重複建設的老路,要充分利用現有農產品加工、銷售企業,支持它們進行技術改造,提高裝備水平,增強競爭能力。二是現有龍頭企業要充分利用和發揮本企業的技術、市場和人才優勢,通過聯合、兼並、收購,控股、參股或租賃等形式優化資本組合,走低成本擴張之路。引導小型農副產品加工企業和重點龍頭企業進行資產重組,加快資產向優勢企業和名牌產品的流動。
(四)積極培育土地流轉機製,完善農業可持續發展機製
現代農業重視生態環保,強調資源節約、環境零損害的綠色性,因而也是生態農業,是資源節約和可持續發展的綠色產業,擔負著維護與改善人類生活質量和生存環境的使命。保護農業資源和良好的生態環境,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是現代農業發展的基本前提和重要內容。
首先,要嚴格保護農業資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一方麵要對現有土地資源進行科學合理規劃,明確基本農田的保護底線,實行最嚴格的土地保護製度,我市雖有得天獨厚的海洋灘塗資源優勢,但耕地保護一絲也不能鬆懈;另一方麵推進土地規模化經營。十七屆三中全會《決定》指出,按照依法自願有償原則,允許農民以轉包、出租、互換、轉讓、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這對開展土地規模經營,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提供了法律依據。應在《土地法》的前提下,在保障小規模兼業農戶土地使用權的同時,鼓勵他們經營的土地向核心農戶集中,對於出讓土地使用權、向農外產業轉移的農戶,予以創業優惠扶持。再一方麵,要加強基本農田建設,完善基礎設施,提高地力水平,以土地質量替代土地數量。
其次,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建設。糧食問題是經濟社會發展中始終中一個帶有全局性和戰略性的問題。第二次農業普查資料顯示,本地戶的口糧的自產率為65%,低於全省平均水平九個百分點。應當實施口糧優質化戰略和提高人均口糧自給率水平,稻穀是我市居民的主要糧食品種,我市北部地區還有通州等地,無論是從種植麵積還是單產水平等贏利能力來衡量,都是一種優勢作物,應充分保護和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構建良種覆蓋廣、耕地質量好、品種質量優、產業鏈完整的優質糧食產業。
再次,大力實施優質高效生態農業。優質、高效、生態、安全是提高農產品市場競爭力的主攻方向,也是提高耕地資源集約化、可持續利用的必由之路。我市高效農業已具有相當的規模,要進一步提高財政支持的力度,落實各項稅費優惠政策,進一步發揮高效農業園區的示範引領的作用。
(五)建立農業信息服務體係,完善農業部門的組織和協調機製
現代農業是以市場為導向,農民的大部分經濟活動被納入市場交易。市場取向是現代農民采用新的農業技術、發展農業新的功能的動力源泉。目前我市農村的信息化程度還不是很高,農業普查資料顯示,2006年末我市農村平均每百戶電腦擁有量十台,能上網的電腦七台,真正用於掌握農業信息的就很少。農業管理部門要加強農業經濟信息網絡的構建力度,要對農產品產量、購銷、儲存信息,食品安全信息,農業科技信息,政策法律信息等及時收集和發布,加強對農業生產的預見性。
各級農業管理部門要進一步提高公益服務的供給水平。一是加強要農產品安全的認證和監測,及時向公眾提供農產品安全和營養方麵的信息;二是加強對生產和流通領域的動植物疫病的監控,加強植物病蟲害和其他農業災害的預測預報,建立和完善農業防災減災預案、預警機製和救災備荒的農業生產資料儲備;三是提高公益服務的供給能力。農業公共基礎設施,農業新品種、新技術適應性試驗示範等,都屬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務範疇。要通過進一步的投入,強化農技推廣體係建設,努力提高公益服務的供給能力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