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農村建設中土地整理理念、任務與運作機製創新——以南通市為例(2 / 3)

1.促進農業發展和農民增產增收。為促進農業發展、農民增收,我市在農村大力發展項目農業。土地整理可以依據自身有利條件,與農業新項目、農業產業發展相結合,推進農村標準化良田和高產高效農業示範區建設,為農業機械化、規模化的種植創造條件。

2.促進村莊布局調整和環境改善。土地整理在與村莊建設規劃和產業布局相銜接基礎上,綜合考慮村莊居民點建設、道路建設、農村水利建設、生態建設等需要,實現村莊布局優化、河道淨化、衛生潔化、道路硬化、村莊綠化等建設目標。

3.促進農村文明、民主風氣的形成。通過土地整理宣傳,可以讓農民群眾更加了解土地管理有關法律法規以及新農村建設的相關政策措施;通過鼓勵群眾參與土地整理規劃的決策和監督,有利於培養和提高農民參與農村公共事務和民主管理的積極性;對整理後的耕地進行權屬調整,有利於農民群眾形成協商解決問題的習慣,促進鄰裏和諧。

四、新農村建設中土地整理理念、任務與運作機製創新

新農村建設時期,土地整理麵臨著新的任務,也麵臨著新的發展機遇,需要進一步豐富土地整理理念內涵、拓展土地整理的目標任務、健全土地整理的運作機製,推進土地整理係統化、科學化、標準化、規模化發展,充分發揮其對新農村建設的推動作用。

(一)新農村建設中土地整理理念的延伸

土地整理要發揮對新農村建設的促進作用,應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充分吸收和貫徹新農村建設的發展理念,超越單純擴大耕地種植麵積和增加農產品產量的宗旨,依據新農村建設綜合需要,著眼長遠,統籌兼顧,科學規劃,穩步實施,全麵調整土地關係和利用布局。

1.土地整理要強化可持續發展的理念

可持續發展是指“既滿足當代的需要,又不對後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即實現資源、生態與經濟的協調發展和持續利用。土地資源,特別是耕地資源是人類發展的重要資源,是人類世代依賴的生存基礎。保護和合理利用土地實現人類社會持續發展的重要任務之一。土地開發整理實質上是調整土地資源利用,使之更合理科學。這就不能急功近利,既要考慮當前發展需要,更必須考慮到未來發展需要,實現對土地資源保護和利用相結合。

2.土地整理要強化生態保護理念

進入新世紀,人們已經意識到以資源高消耗和環境汙染為代價片麵追求經濟增長的發展方式,會使我們的生態環境遭遇嚴重破壞,最終威脅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同時農業發展本身對生態環境具有極強的依賴性,農作物的生長必須依靠適宜的光照、氣候、溫度、水及土壤中各種養分等。土地整理是通過工程等措施調節土地利用,必然會對土地生態造成巨大影響。因此,在追求新農村建設經濟效益的同時,必須將土地整理與農村生態建設有機結合,遵循生態循環規律,強化生態保護措施,促進農村生態平衡。

3.土地整理要強化因地製宜理念

土地整理要結合農村自然、經濟、社會條件和發展需要,因地製宜地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我市農業在作物布局上,可按地麵高度、成陸時間和水土、耕作習慣以及其他生產條件不同,劃分為沿海早糧棉花輪作區(含江海墾區,如海墾區)、中部(通如平田區,即如東、如皋、通州三縣市的一部分)稻棉輪作區、高沙土(如皋西、海安南)糧桑農業區、通海特種經濟作物區和裏下河地區。在耕作製度上,也分為一年三熟、兩年五熟、三年七熟等多種。土地整理中應充分考慮當地土地類型、位置、農業種植習慣等特點,必須因地製宜、科學規劃,適應當地農業產業化布局及結構調整的要求,以取得更大效益。

4.土地整理要強化統籌協調理念

土地是人類活動的載體。農村土地整理調節農村土地利用,不僅涉及農業生產,也涉及農村各項產業發展布局和公共產品的供給,涉及整個人地關係的調整,因此土地整理必須全麵係統論地考慮,統籌協調農村各項事業發展。土地整理開發工作應從更長遠的、更係統的、更全麵的角度,充分考慮農村自然、社會、經濟、文化等多方麵因素,在與各級土地利用規劃、村鎮建設規劃、農村和農業發展規劃、環境保護規劃相銜接的基礎上,做好土地項目規劃設計、權屬調整等工作。

5.土地整理要強化科學高效理念

土地整理要充分發揮推動新農村建設的作用,必須追求科學高效的理念。目前我國的土地開發整理還處於起步階段,在管理和技術方麵都不成熟,存在諸多不科學或效率低下的問題,需要加強探索和完善,積極引進新的管理經驗和工程技術措施。一要強化項目實施科學性,土地整理要在追求長遠的利益和綜合效應前提下,做好土地整理專項規劃,合理地安排整理計劃,同時在項目可行性分析、規劃方案設計等方麵要注重科學性、合理性、可行性。二要強化項目管理效率,在項目申報、可行性分析、規劃方案編製、工程施工、資金管理等方麵需要進一步完善管理製度,規範項目運作程序,提高實施效率。

6.土地整理要強化產業化發展理念

目前,土地整理項目主要由政府投入資金和組織實施,往往要消耗當地國土部門、鄉鎮政府大量的精力,不適應大規模發展的需要。需要探索實施土地整理產業化發展新模式,通過運用市場機製,培育土地整理產業,發展專業的土地整理社會中介機構,培育土地整理專業化規劃設計、工程施工人才隊伍,提高土地整理實施水平、效率,降低土地整理管理成本。

(二)新農村建設中土地整理任務的拓展

目前,我市土地整理主要側重於耕地的開發和利用,以新增耕地麵積、耕地質量為主要指標,並作為資金的撥付和項目考核的重要依據。由於推動新農村建設成為土地整理的重要目標之一,土地整理的任務自然也應拓展和延伸。

1.增加耕地麵積,提高耕地質量,保障糧食安全

一方麵我市人多地少,耕地保護形勢嚴峻。且因建設占用耕地、農業結構調整等原因,耕地麵積每年都會減少。而耕地後備資源也不足,灘塗、葦地比例較大,而其具有重要的生態作用,不宜過度開發。另一方麵由於長期用於農村的資金投入偏低,很多農村的基礎設施存在老化和不配套的問題,不能滿足農業發展需要;耕地質量也存在下降的現象,農村大量使用化肥農藥,減少有機肥的使用,使耕地缺少養護,土壤質量降低。所以增加耕地麵積和提高耕地質量,必然成為農村土地整理最重要目標之一。

2.引入農業項目,提高種植技術,發展現代農業

土地整理要實現土地高效利用,必須充分考慮農業生產發展需要。適應農業結構調整需要。隨著人們生活水平提高,農產品需求種類的日益豐富;隨著市場形勢不斷變化,農產品需求和價格走勢也不斷波動;隨著農村政策調整、農業技術發展和農村勞動力轉移等因素,農民種植積極性、勞作方式也在變化。土地整理必須依據農業結構調整的需要進行,成為推動農業結構調整的重要手段之一。適應農業技術發展的需要。“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農業的發展離不開科學技術的運用。我國在農業科學技術方麵成就比較顯著,但在農業技術成果轉化和推廣應用方麵仍比較滯後。一些農村依然采用傳統的耕種方法,效率低、成本高、產量低,農民收入很難提高。主要原因除了農民平均文化水平不高外,田塊分散、基礎設施投入缺少資金,也是製約農業成果轉化和技術應用的重要因素。土地整理可以通過大量資金投入,依據技術推廣應用的需要,整理農田,建設農業基礎設施,為農業技術應用創造條件。適應建立合作組織和農業產業化發展需要。建立農民合作組織和推動農業產業化發展,可以改變農民在市場主體中的弱小地位,培育強大的市場競爭主體,增強農民的市場競爭力和抵禦風險的能力。農民合作組織的發展必然會促使農民擺脫分散經營的局麵,促進農業規模化、標準化生產,這便需要建立各種經過科學規劃和合理布局的現代化農業基地。土地整理可以適應這一要求,減少農民、農業走向聯合、規模化發展過程中的投入。

3.保護生態環境,傳承風土人情,促進綜合發展

我國農村各地都自己獨特的生態、景致和文化,土地整理不能簡單規劃、千村一貌,破壞原有的生態環境係統,抹殺原有的田園景致、生活文化特色,而應因地製宜,予以發展和保護。一是避免以發展農業種植為目標過度開發。土地整理過程是對現有土地利用格局的改變,整理不當將破壞生物多樣性,降低土地的生產能力,影響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要注意農村綠地、濕地等動植物生長、棲息環境的保護,注重珍稀動植物種類的保護。二是避免盲目建設改變農村特有風貌。一些農村新建居民點建築風格盲目模仿城市風格,田間布局過於追求整齊劃一,丟失了自身優勢和特色。三是避免過度追求生產生活現代化丟失原有風土人情。南通發展曆史悠久,並形成了豐富多樣的江海文化,這是我們的重要文化遺產,土地整理在促進農村生產生活現代化進程中,應注意對風土人情傳承和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