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市教育資源配置與地區經濟增長關係的研究(2 / 3)

(二)模型回歸結果

為防止產生偽回歸,分別對上述三類模型中相關因素做平穩性檢驗和協整檢驗,得到各指標均為一階單整序列並分別與地區生產總值之間具有協整關係(具體檢驗過程略),說明地區生產總值與上述各類因素之間存在長期均衡關係。最終,在5%顯著水平上,得到模型回歸主要結果如下:

1.模型(6)(7)(8)的擬合優度和顯著性水平均達到較高水平,說明中等以上教育人力資源與經濟增長之間具有較為明顯的聯係,其發展變化具有一定規律性。因此,采用上述三個模型解釋高中、中等職業技術教育和高等教育人力資源對南通市經濟增長的外溢效應具有說服力。

2.資本投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在上述三個模型中較為顯著,其投入的產出彈性水平均達0.314;而全社會勞動力資源投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在三個模型中均不顯著,說明20世紀80年代以來南通市的經濟增長主要是以資本投入拉動為主,社會固定資本投入仍然是稀缺資源,對生產的邊際貢獻遠遠超過勞動力資本投入。同時,勞動力資源投入不顯著,說明我國勞動力資源結構和配置與經濟增長極不協調。

3.人力資源投入在中職教育模型(7)和高等教育模型(8)中的作用非常顯著,其產出彈性分別達到0.505和0.317,並且均超過同一模型中的資本產出彈性。但是,在普通中學教育的模型(6)中,人力資源投入作用卻不顯著,這說明中職及高等教育部門輸送的人力資源邊際產出較高,且人力資源的產出效率普遍高於物質資本的產出效率,在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建設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而普通中學教育輸送的人力資源邊際產出不顯著,對地區經濟增長貢獻不明顯。

4.在教育人力資源的產出彈性中,中等職業技術教育的人力資源貢獻最為明顯,產出彈性高過高等教育的產出彈性近60%。表明在所有各級各類教育中,中等職業技術教育為社會輸送的人力資源在地區經濟增長中利用效率最高,貢獻最顯著。

5.三個模型中,說明教育資源配置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因素的產出彈性b,隻有在普通中學模型(6)中通過統計顯著性檢驗,其他兩個模型的教育資源投入的外溢性效應均不明顯,未通過統計顯著性檢驗。然而教育資源配置首先是通過人力資源作用於經濟增長的,普通中學的人力資源對經濟增長產出彈性並不顯著,因此南通市教育資源投入通過人力資源作用於經濟增長的綜合效應即教育資源的外溢性效應也不會顯現,說明南通市教育資源配置存在不均衡性。

(三)人力資源投入貢獻率的計算

我們以1984-2007年南通市地區生產總值的年均增長率12.0%作為產出增長率,分別以同期的上述中等職業技術教育及高等教育相應指標的年均增長率作為要素增長率,並結合相關要素產出彈性數據,計算出相應教育層次的人力資源貢獻率。

(四)實證分析結論說明

由上述實證分析結果,我們得到:

1.南通市經濟增長尚處於人力資源投入的規模效益遞增時期。模型(7)和模型(8)證明當人力資源和物質資本同步增長時,人力資源的邊際產出明顯大於物質資本的邊際產出。這意味著南通市正處於從依靠物質資本投入實現經濟增長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向依靠人力資源投入,以及高、精、尖端技術等要素投入和優化配置,實現經濟增長的集約型經濟增長方式轉換的關鍵時期。有知識,懂技術,具備工作技能的人力資源,尤其是經過一定專業教育、培訓的高、中級人力資源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舉足輕重,也成為南通市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急需的資源。然而,一直以來南通市高、中級人才缺口較大。例如2007年南通市大中型工業企業中有18633人參加科技活動,其中隻有8811人具有高、中級專業職稱,占比47.3%。蘇州市大中型工業企業參加科技活動的人員達61845人,具有高、中級專業技術職稱的科技人員達35774人,占比57.8%。而南通市每年吸納中專以上學曆的畢業生數量遠遠低於周邊如蘇州市、無錫市等地區。

2.南通市接受教育人力資源投入的貢獻率隨著受教育層次的逐漸升高有衰減趨勢。其中,中等職業技術教育的人力資源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最高,達39.6%,高等教育人力資源為36.7%,普通中學教育程度的人力資源投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不明顯。上述結果與理論上的,隨著教育水平的提高,對地區經濟增長外溢作用的也應該進一步提高的特征不一致,這是由我國當前的經濟增長方式所決定的。當前,我國尚處於工業化時期的快速發展階段,勞動密集型產業(屬低技術產業)是目前我國經濟增長的支柱產業,充裕且低成本的勞動力供給是經濟增長的基礎,如南通市屬於勞動密集型產業的企業在第二產業占比約占75%。低技術產業要發展,企業就業人員的技術等級和企業的技術水平就要相對應,也就是說在中、低技術企業生產第一線的工作人員,大多是中、初級技術、管理人員和工人,他們對我國經濟飛躍發展發揮著主力軍的作用,因此,接受過專業技術職業培訓,具有一定專業素養和工作技能的中等職業技術學校畢業生參加社會生產,對地區經濟增長的貢獻最為顯著。

3.南通市教育資源配置具有不均衡性,對地區經濟增長作用難以充分發揮。(1)中、高等院校師資匱乏將導致中、高等教育畢業生素質下降。高校擴招以來,學校規模逐年擴大,現有中、高等院校師資力量無法滿足培養高質量學生要求。如2000年南通市高等學校生師比為11.8:1,到2007年生師比已增長到19.7:1,2000-2007年高等學校在校生年均增長幅度為25.3%,而高校專職教師增長幅度僅為16.4%。隨著辦學規模的迅速擴大,學生人數激增,教師兼課增多,花在探索教學上的精力就會相應減少。教育的“批量生產”帶來的後果是教育流於形式,教學質量下降,畢業生不具備經濟社會發展所要求的專業素質和職業素養。(2)中、高等教育經費投入不足,學校設備陳舊老化,致使專業設置和課程內容較為陳舊,與經濟社會發展實際需要脫節。由於多年來中、高等教育普遍存在的經費投入嚴重不足,導致學校教育費費欠賬較多,學校對基礎教育設施投入偏少,教學設施老化,教學方式陳舊僵化,其結果是產生大量不適應市場需要的、才能單一的中、高等教育畢業生。(3)教育公平問題較為突出,社會對地方的中、高等教育認識出現偏差。教育配置的長期不均衡,導致南通市各級各類教育領域長期存在著“馬太效應”,即投入較多的基礎教育獲得經濟的、社會的效益也多,又促使更多的投入進入基礎教育領域;而投入相對較少的中、高等學校,學校畢業生素質較差,教師待遇較低,經濟的、社會的效益也不佳,反過來更加導致學校所獲投入的相對減少。南通市基礎教育在全省乃至全國擁有較高聲譽,年年都為全國一流高校輸送大量高素質人才。然而,南通本地的中、高等院校不但生源質量隻屬於二三流水平,中、高等院校的畢業生就業情況也更加不理想。最終,社會上形成對本地中、高等院校教育認識上的偏見。(4)導致在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轉變增長方式所需的人才儲備嚴重不足。擁有悠久教育傳統和堅實教育基礎的南通市本來理應是各種高素質專業人才的高地,然而,實際情況是盡管南通本地基礎教育發達,人才濟濟,但是卻沒有建立起一係列健全的人才培養和使用機製,形成人才培養、使用的良性循環。

三、南通市中等職業教育資源配置分析

在上述南通市各級各類教育形式所培養的人力資源對經濟增長貢獻的實證分析中,我們得到了一個非常重要的結論:南通市中等職業技術教育的人力資源對地區經濟增長貢獻非常顯著,要素貢獻率高達39.6%,即南通市地區生產總值的增長率中,中等職業教育的畢業生的貢獻份額近40%。這意味著中等職業技術教育對經濟增長的作用顯得越來越重要。

社會需要不同的人才類型,不同類型的人才要由不同類型的教育來造就。一般來說,學術型、科研型和工程型人才由普通高等教育來培養,而技術型、技能型人才則由職業教育來造就。其中的技能型人才一般由中等職業教育來培養。在南通市目前經濟增長中,來自第二、三產業的貢獻份額占據絕大多數,其中尤以製造業為最。在製造業中,以紡織、化工、機械製造和船舶製造業等為主要增長點。紡織、化工、機械製造和船舶製造業等是典型的勞動密集型產業,需要大量經過專業培訓的,具有一定職業素養的技能型、技術型工人,中等職業技術教育就愈加顯得必要和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