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貧困人口醫療救助體係問題研究(3 / 3)

1.醫療救助的部門

目前我國城市貧困人口醫療救助的實施主體主要是民政部門,其次是勞動保障部門:工會和專門成立的醫療救助部門。北京和上海的醫療救助由市民政部門負責管理,江蘇省開展的醫療救助工作一般由專門成立的醫療救助部門負責實施。就醫療救助工作的參與部門來看,主要涉及民政部門、勞動保障部門、衛生部門、財政部門、審計部門和工會組織,有的城市還涉及慈善機構、社會企業以及物價部門。

民政部門利用傳統上一直負責城市貧困人口生活的優勢,依托現有的民政工作網絡,實施救助政策。財政、審計部門一般主要負責對醫療救助資金的籌集和使用進行管理監督和審計,保證救助基金的及時、足額撥付和有效使用。勞動保障部門與民政部門一般協調管理基本醫療範圍內貧困人口的醫療救助工作。衛生部門是醫療服務的提供者和醫療救助的實施者,因此在醫療救助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民政部門在為貧困人口“購買”醫療服務時,需要衛生部門提供價格優惠的醫療服務,因為低成本、高效率的醫療服務可以增加貧困人口醫療服務的可及性,同時也是醫療救助可持續發展的基本保證。

2.醫療救助的對象

醫療救助對象指貧困人口的疾患者,目前我國城市醫療救助工作中主要涉及以下幾類社會成員:

(1)民政部門給予定期定量救濟的“三無”人員(即無法定贍養人、無勞動能力、無生活來源人員)和其他特殊救濟對象中的患病者;

(2)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家庭中喪失勞動能力的無業人員病患者,因自然災害而致傷病的災民;

(3)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社會保障家庭中本人有醫療保險待遇的人員,因患大病重病在享受基本醫療保險待遇和有關其他補助後,個人負擔醫療費用仍有困難的人員;

(4)享受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年滿60周歲的無業老人和年齡在16周歲以下的未成年人中的病患者;

(5)傷殘軍人、孤老複員軍人及孤老烈屬等重點優撫對象中的病患者;

(6)因患大病重病,經各種互助救助幫困措施後,個人自負醫療費仍有困難且影響家庭基本生活的低收入家庭中特困人員或享受醫療保險的人員。

從上述結果可以看出,目前我國城市貧困人口醫療救助的對象主要以低保家庭成員為主,北京、上海、江蘇和安徽省均以此為主界定醫療救助對象。但重慶市主要以特困職工家庭和特困勞模為救助對象。

3.醫療救助的方式

醫療救助方式是救助實現的途徑和措施。它是政府、社會在醫療救助中采取的各種方法的彙集,具有一定的替代性和互補性;醫療救助方式的多樣性,增加了救助對象獲得救助的可能,體現了醫療救助的社會化,代表社會的進步和文明。

目前我國的醫療救助方式有以下幾種:

(l)醫療費用減免

這是目前我國城市貧困人口醫療救助中最基本的形式。符合醫療救助條件者在公立醫院看病憑救助證可在掛號費、治療費、藥費、住院費等費用上享受一定比例的優惠,甚至全部免費。醫療服務的成本由公立醫院和醫療救助資金分擔。如廣東省的韶關、梅州、茂名等市,為貧困人口發放了醫療優惠卡,可享受“三免”(免掛號費、急診費、出診費)、“七減”(減收注射費、住院費、市內出車費、檢查費、治療費、護理費、手術費)。

(2)臨時救濟和醫療費補助

為了緩解貧困人口醫療難問題,解決醫療保險不能解決的問題,一些地方增大了臨時救濟費解決貧困人口不能支付醫藥費的困難。如2000年順德市用於患病臨時救濟共100萬元,共救濟1963戶;2001年患病臨時救濟1236人次,臨時救濟金共129.92萬元,臨時救濟費由市財政列支。

(3)專項補助

為了實施醫療救助,一些地方采取專項補助、包幹使用的辦法。即由財政每年根據救助對象的治療需求,撥付一定經費,專款專用,小病包幹,大病補助。目前江蘇的海門市、北京的密雲、懷柔縣就實行這種方式。

(4)醫療救助基金貧困人口的醫療困境主要表現為無力承擔高額的醫療費用,特別是大病重病的費用,為了減輕貧困人口的大病重病的醫療負擔,有的地方從政府財政中每年撥出專款建立大病醫療救助基金,對得大病重病的貧困人口施以救援。

(5)團體醫療互助

各行業、單位及工會內部組織職工建立醫療互助互濟組織,從單位福利費、工會經費、個人交費或提取不超過工資總數一定比例的費用,設立單位內部的互助型醫療基金,對參加互濟的職工住院自負醫療費給予一定比例的醫療補償,以減輕他們就醫的直接經濟負擔。如上海總工會實施的《職工保障互助會特種重病團體互助醫療保障計劃》,對參加互助的患重病職工,可給予定額補助。

(6)平民醫院、福利醫院、特困病房

主要是公立醫院或政府專門針對貧困人口建立的福利醫院,以低於服務成本的價格為貧困人群提供低費用的醫療服務。如廣州市經過六年時間籌建廣州慈善醫院是國內首家完全新建的、具有慈善救助服務性質的大型綜合醫院,也是一所全民所有製的非營利性醫院和廣州市特困人員重大疾病醫療資助定點醫院。受資助對象在慈善醫院可以享受免普通掛號費、平均醫療費用(不含藥品)減免10%等優惠,每年可享受的累積醫療資助金最高限額達2萬元。

(7)慈善救助

這是社會或慈善組織為貧困人員組織開展的義診、義捐和無償義務醫治活動。主要有以下形式:

①慈善醫院。慈善醫療機構、福利醫院,免費對持有醫療救助卡的貧困人口進行醫療診治服務。

②慈善募捐。由慈善組織或其他社會組織發起,對特定貧困病人開展獻愛心募集資金活動,所出資金專款專用、所剩部分再去救治新的對象。

③定期義診。醫院與市區達成協議,定期輪流派醫護人員,或醫療救助誌願者無償的到社區,對“三無”等符合醫療救助條件的人員進行義診,上門服務。

六、經驗借鑒

通過以上中外醫療救助製度主要政策方麵的對比,可以得出一些在南通市貧困人口醫療救助政策製定方麵的可借鑒和可保留的經驗。

(一)強調政府的責任

醫療救助是一項公共產品,以利潤最大化為目標的營利性組織不可能通過市場交換來供給,隻能由國家承擔醫療救助的責任。發達國家盡管都形成了多方位的醫療保險籌資渠道,但不論強調個人責任、市場導向的新加坡、美國的醫療衛生服務體係,還是強調國家、社會責任的英國、德國衛生服務體係,都將醫療救助視為政府的職責,由政府提供資金,解決特定人群的基本醫療衛生服務需求。

(二)注重對貧困人口的救助

衛生保健的公平性要求政府采取措施,努力降低社會人群在健康和衛生服務利用方麵存在的不公正的和不應有的社會差距;使每個社會成員均能達到基本生存標準,所以很多國家的醫療救助都注重對貧困人口的保護。英國盡管有免費的國家衛生服務體係能保障所有人口的基本衛生服務需求,但其還對貧困人口實施醫療補助,為老年人、殘疾人、婦女、兒童提供各種不同資助;德國的社會醫療保險體係本身就承擔著貧困人口向其他人群轉移風險的功能,在此基礎上,還對老年人、失業者、兒童等實行政策傾斜;新加坡的救助政策也是在一般貧困救助的基礎上特別推出專門的關愛殘疾人、老年人方案。

(三)將醫療救助作為最低層次的安全網

盡管各國醫療救助采取的方式不盡相同,但是可以看出,各國的醫療救助都是作為對醫療保險體係或全民福利的進一步補充,都是定位於為現行保險體係或福利製度仍不能保障其基本健康需求的人群提供幫助,所以各國的醫療救助都是旨在幫助貧困人口,標準較低。這使政府將有限的資金用於滿足更多的貧困人口的基本醫療需求上,擴大受惠麵,提高衛生服務可及性,既防止“搭便車”情況的發生,又有助於防止依賴醫療救助的懶漢思想,這是各國醫療救助具體政策設計的基本思路。

(四)有嚴格的管理製度

一項政策能否發揮作用,政策的製定和執行同樣重要。許多國家的醫療救助都有健全的資金管理體係,從資金的籌集、運作、使用到受益者申請的審核、監督都有嚴格的管理程序和方法,有法律確保其正常運行,規範發展。各國都製定了嚴格的受益者資格條件,對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救助標準,而且嚴格審批程序,注重監督管理,以保障項目的可持續發展。特別是為了順應醫療體係的變革,抑製醫療費用的快速增長,各國的醫療救助政策也在不斷作相應調整,嚴格限定了救助者資格,加強了費用的控製和管理。

Tip:移动端、PC端使用同一网址,自动适应,极致阅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