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氣環境方麵,雖然與2006年相比,全省二氧化硫排放總量減少10.54萬噸,煙塵排放總量減少6.07萬噸,工業粉塵排放總量減少3.09萬噸,但酸雨頻率有所上升,無錫市酸雨發生率最高,達83.1%,蘇州和南通市次之,分別為70.3%和69.2%。城市環境空氣中可吸入顆粒物平均濃度仍處於較高水平,是影響空氣質量的首要汙染物。酸雨頻率偏高,機動車尾氣汙染日趨嚴重,秋冬季節霧霾天氣有所增加,環境改善的速度、程度、效果與人民群眾的感受和要求相比還有相當差距。
(二)沿江八市的產業結構急需調整
就沿江八市的產業結構來說,統計我們可以發現,蘇南各市普遍優於蘇中各市,且優於全省水平,蘇南的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相對較為發達,但如果我們再仔細分析沿江八市的工業結構,我們便會發現,目前沿江八市的工業結構以重化工業為主,蘇南在這方麵的情況更為突出。江蘇的化工企業主要集中在蘇南環太湖地區,蘇錫常三市都是化工企業集中的地區。無錫市化工企業目前接近3000家,規模以下企業(即“小化工”)約占2/3;蘇州市共有化工企業2200多家,其中規模以下企業約占3/4;常州市共有化工企業2400多家。重化工業產業的發展主要依賴對原料的消耗和對環境的排放。
沿江其他七市的情況大抵和無錫差不多,由於工業結構以重化工為主,特別是蘇南地區的一些城市環境容量較小,經濟發展過分依賴對資源環境的消耗,導致能源、土地、水資源短缺,經濟和社會效益不佳,因而工業結構急需轉型,這就需要我們加速產業結構調整。
(三)太湖流域生態退化給該地區人民群眾的生產和生活帶來了嚴重影響
有關專家指出太湖容量37萬噸COD,2006年排放51萬噸COD。2007年太湖湖體高錳酸鹽指數達到地表水環境質量Ⅲ類標準,總磷平均濃度達到Ⅳ類標準,總氮平均濃度劣於Ⅴ類。全湖富營養化程度平均為中富營養,其中湖心區和東部沿岸區處於輕富營養化水平,其餘湖區均處於中富營養水平。根據《江蘇省“十一五”水汙染物總量削減目標責任書(2006-2010年)》確定的水質目標要求,太湖流域53個水質目標考核斷麵中隻有21個斷麵達標,達標率39.6%;其中主要考核指標高錳酸鹽指數、總磷和氨氮達標率分別為66.0%、60.4%和58.5%。總體水質為Ⅴ類和劣Ⅴ類。太湖地區的水汙染給太湖流域人民群眾的生產和生活帶來了嚴重的影響。造成太湖流域水汙染和生態退化的主要原因有四個方麵。一是工業排放較多。雖然近年來太湖流域實施達標排放,但由於經濟高速發展,汙染排放量迅速增加。據國家環保總局製定的《太湖水汙染防治“十五”計劃》顯示,工業汙染占CODCr(化學需氧量)的44%,占TP(總磷)的7%,占NH3-N(氨氮)的5%。隨著對工業汙染的排放整治的力度的加大,工業汙染在整個汙染排放中的比例雖有所下降,但是在個別地區,特別是鄉鎮企業較為發達的蘇南地區,化工印染企業的超標排放問題仍較突出。二是農業麵源汙染問題較為突出。太湖流域是我國農業較為發達的地區之一。作物種植麵積在流域中占很大比例,化肥和農藥被超量使用。如江蘇蘇南地區麵積僅占全國的0.4%,而化肥使用量占全國的1.3%。有關部門的統計顯示,流域內耕地平均化肥施用量從1979年的每公頃244.5公斤增至目前的每公頃667.5公斤,流域內化肥農藥的利用率較低。有關部門的調查顯示,來自農業麵源的總氮排放量達到2.78萬噸,占該地區總氮排放量的36.1%,其中化肥流失占農業汙染源的58.5%。三是城鄉居民的生活汙水和垃圾已成重要汙染源。由於農村地區大多沒有汙水管道,居民的生活汙水通常不經處理就任意排放,造成水體富營養化。據國家環保總局南京環科所研究表明,太湖地區城鎮生活汙水排出的磷占湖區總量的65.58%,該地區人均每年洗衣粉用量為3.33公斤,其中50%進入水體。統計分析結果表明,太湖及其上遊沿岸地區年含磷排水量為1萬噸,實際入湖0.19萬噸,磷的入湖率平均為18.2%。雖然太湖地區1999年開始禁磷,但由於政策法規不配套,收效甚微。
(四)農村環境汙染問題亟待解決
目前農村的汙染主要由農村工業、生活和農業汙染組成。農村的農業和生活汙染給農村的生態建設帶來了很大的影響。目前蘇南的鄉鎮企業1萬多家,雖然蘇錫常關閉了一些鄉鎮企業,但一些企業還在不達標排放和偷排,大量的汙水排放給水體和環境造成了較大的危害。農業方麵化肥、農藥的大量使用給環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壞。流域內化肥農藥的利用率較低,每年有200萬噸-300萬噸的化肥、5萬噸-8萬噸的農藥中的70%未經分解排入水體。塑料製品廢棄物,由於極難降解,且降解過程還會溶出有毒物質,對土壤及農作物危害極大。土壤中有機質減少,導致農業資源質量下降,農畜產品中有害物質含量增加,品質下降,嚴重危害人體健康,也直接影響農畜產品的市場競爭力。生活汙染不斷加劇,生存環境日趨惡化。城鎮規模日益擴大,人口逐漸增多,生活汙水隨之日趨增加。目前農村的的生活汙水排放和農藥化肥的殘留約占整個汙染的35%以上,農村的生活汙水的排放大多未經處理,直接排入河道,成為農村內河水汙染的主要汙染源。在農村汙染的治理上,蘇南正加大力度,加大投入,但蘇中農村由於資金不足,進展不快。
三、推進沿江八市生態環境建設的對策建議
統計數據我們可以看出,近幾年由於我省生態環境建設力度加大,二氧化硫和COD的減排取得了很大成效,但對照“十一五”提出的要求,我們的環境建設的壓力還很大。我省“十一五”規劃提出,到2010年,全社會環保投入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提高到3%左右,全省COD排放總量由2005年的96.6萬噸減少到2005年的82萬噸,比2005年減少15.1%,二氧化硫排放總量由2005年的137.3萬噸減少到2010年的112.6萬噸,減少18%,萬元GDP能耗由2005年的0.92下降到2010年的0.74,森林覆蓋率從14.8%提高到20%左右。可以說“十一五”的要求對我們來說是任重道遠,因為這幾年我們加大了節能減排的力度,以工程減排為抓手,減少汙染排放,各地紛紛加大了汙水處理廠建設的速度,大多數電廠安裝了脫硫裝置,因此今後的減排將麵臨更大的困難。我們要實現“十一五”規劃提出的戰略目標,必須做好以下幾個方麵的工作。
(一)積極推進產業結構調整
為了實現產業結構調整,我們要加快發展“兩高兩低”(高技術、高效益、低汙染、低能耗)先進產業,加快淘汰“三高兩低”(高消耗、高汙染、高危險、低產出、低效益)。在這方麵,無錫率先邁出了較好的一步。無錫市提出到2010年全市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生產性服務業占全部服務業的比重分別達到45%以上,初步形成結構優、質量好、效益高的現代化產業結構。要以中間分離、兩端延伸為主要思路,大力發展以“三穀”為先導的高新技術產業,加速推進先進製造業向產業高端、價值鏈高端攀升,努力把無錫建設成為國際重要的光伏產業基地、國內重要的微電子產業和液晶產業基地、長三角地區重要的生物及醫藥產業基地,確保到2010年全市“三穀”產業產值占工業經濟總量的比重達到20%。無錫的經驗值得借鑒。筆者認為沿江八市的產業結構調整應注意做好以下幾個方麵的工作:一是重點發展高新技術產業。高新技術產業具有附加價值高、競爭力強的特點,也是解決資源短缺、環境汙染、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根本出路。二是改造提升傳統優勢產業。傳統產業的特點是投入高,消耗大,汙染重。因此,要廣泛應用高新科技對傳統優勢產業進行改造提升。三是控製高消耗和高汙染行業。化學原料及化學製品製造業、化學纖維製造業和紡織業屬於傳統優勢產業,應以引進先進技術,調整內部結構和清潔生產為重點,黑色金屬冶煉及加工業和電力蒸汽熱水的生產和供應業應繼續加大取締落後工藝和裝備的力度,積極推進先進技術,限製新上項目,控製生產規模,大幅度削減汙染物排放量。四是積極發展循環經濟。要努力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降低單位產品汙染物的排放,減輕生產過程對環境的不利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