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漢文帝時期,因為統治者實行了休養生息的政策,漢朝的軍事、經濟實力都有了恢複和發展,在解決匈奴威脅北部邊疆的問題上,可以有多種選擇的方式了。一次,匈奴的單於又提出與漢朝和親,文帝向大臣們谘詢究竟應該繼續和匈奴和親還是出兵和匈奴交戰。富有政治經驗的大臣們都說,匈奴剛剛在對大月氏的戰爭中取勝,應該避其鋒芒,不應出兵;而且即使取勝,匈奴的領土也大部分是沼澤和鹽堿地,不適合農耕,還是和親可以免除禍患。從高祖到文帝的選擇。我們可以用圖加以說明:
匈奴劫取財物西漢反抗匈奴攻擊敵強我弱自取其辱退卻匈奴逞凶代價沉重和親匈奴騷擾匈奴得財保存部分力量和親匈奴得財保存主要力量
柔性滲透政策
對於最高統治者的選擇,曆代都有持不同意見的人。當時著名的政論家、文學家賈誼就有不同的看法。他認為,匈奴現在橫行於北邊,而且肆意侵入漢境掠奪人口、財物,這種禍患如果不加製止,隻有到漢代亡於匈奴才能停止。而漢代皇帝居然還要每年向匈奴單於贈送財物,完全是一副臣子的模樣,這樣的卑微姿態、順從態度都沒能讓匈奴停止擾邊,禍患不知何時才能停止。他激憤地提出:“匈奴的人口,也不過和漢的一個大縣相當。以天下之大,竟然被一個縣的人所困擾,我真為執政者痛惜啊!陛下您何不試試任命我為主管經營匈奴事務的官員來辦理此事,並按照我的計劃行事,我一定會扼住其要害而製伏他們的!”
賈誼的言論雖然感人,但是因為漢代內部還有同姓諸侯王勢力過大的問題尚未解決,所以不能集中全國的人力物力來抗擊匈奴。漢文帝也是出於此點考慮,最終沒有采納賈誼的建議,而是采取鼓勵人民拓邊、養馬等迂回的方法,為以後解決匈奴問題打下了基礎。
漢文帝時期的大臣們對和親與戰爭的看法,基本上繼承了高祖時期的思路,而且他們能夠根據當時的具體情況——匈奴的軍事成功以及匈奴領地的貧瘠——來作出更為理智的判斷,可惜他們隻將眼光放在當下,而不考慮到日後如何解決匈奴問題。而賈誼恰恰相反,他因為看到了漢代的上升勢頭,所以急切建議文帝對匈奴采取強硬政策,卻沒有估計到來自方方麵麵的阻力。
作為最終的決策者,漢文帝既考慮到當下,又顧及到將來,因為他知道,當初之所以漢高祖會和匈奴和親,全是因為雙方實力相差太大,無法用軍事手段解決邊患問題,所以想要用懷柔政策暫時緩解匈奴對邊境的壓力。這種和親政策收到了一定效果,但是當初劉敬為漢高祖籌劃的改變匈奴的風俗並讓匈奴以親戚的身份臣服於漢朝的目的卻沒有達到,所以賈誼的話雖然有些危言聳聽,但還是不可不注意的。因而,漢文帝一麵堅持奉行和親政策,一麵發展生產訓練軍隊,以和親為盾、以武力為矛,而且還屢屢教誨子孫,不要忘了和親的目的是要解決邊患,而不是要漢朝對匈奴俯首稱臣。漢文帝的想法,是隨著時局的變化對原有的以和親方式維持雙方暫時互不侵擾的規則進行漸變,既不是怯懦地一味龜縮,也不是魯莽地貿然出擊。就這樣,最終到了漢武帝時代,由大將衛青和霍去病討伐匈奴,徹底解決了北部邊境的問題。
太極中的四兩撥千斤
博弈需要規則,而博弈中的合作,更是需要建立一個各方都可以接受的規則,讓大家有章可循。這規則來自於合作各方的實力對比和他們所處的具體形勢,在這個基礎上,經過合作各方的較量和讓步,最後會形成一個對各方都具有約束力的契約。
所以,在通常的情況下,這種契約都是不可動搖的規則,是不容侵犯的,更不要說篡改了。
不過,如果在特殊的情況下,合作的基礎發生了改變,那麼建立在這個基礎之上的規則,也需要及時進行變通,才能維持合作的良性發展。實際上,對政治契約進行變通,對於實現契約訂立時規定下的目標,反而更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