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後的這一步計劃,是十分危險的,最初在劉邦和功臣們訂立的契約中,隻有皇室成員,也就是姓劉的人才可以封王,除此以外其他人這樣做,就要受到天下人的共同討伐。契約中沒有說要立即討伐違反這一規定的人,所以,對於功臣而言,這就是一個可以發揮的規則彈性,可以馬上動手反對違背契約的人,也可以從長計議等待時機。
在一天上朝的時候,呂後把給呂氏家族的人封王的想法對大臣們直接說了出來。當時,功臣出身的右丞相(相當於首相)王陵極力表示反對,並且搬出了漢高祖劉邦當年與功臣們訂立契約的誓言,和呂後當場發生爭執。
王陵認為,劉邦統一天下時和功臣們立下盟約,規定隻有劉氏才能封王,其他人不得染指王爵,因此他極力反對呂後的做法。
呂後本以為自己既然提出了計劃,就應該水到渠成,毫不費力就為呂氏家族爭得地位,根本沒想到作為首相的王陵會率先反對。她十分氣憤,但是表麵上沒有表露出來,反而和顏悅色地對王陵說,治理天下要靠人才,而自己幫助劉邦多年,呂氏家族也為漢朝嘔心瀝血,按照功勞也可以封王;而且呂後還懷有恨意地質問王陵是不是欺負她是一個婦道人家。
王陵雖然官居丞相,但是權變之術卻一竅不通。他認定了劉邦與功臣之間的政治契約不容侵犯,便把剛才那番話翻來覆去地說,就是不同意呂後的建議。
呂後非常難堪,而且她也知道先帝與功臣的盟約在政治上的地位,不敢直接對此進行否認,隻得為自己尋找台階,問當時站立一旁的左丞相陳平:
“陳丞相,您是先帝身邊最有智謀的人之一,深謀遠慮,智慧過人,先帝對您非常欣賞,常常說您的見解最合他的心意。我剛才說的事情,您有什麼看法?”
陳平是一個文臣,不像王陵那樣戰功卓著,但他的計謀一向為劉邦所重視。他也知道這幾年來呂後所作所為的目的,也知道現在呂後這麼問他,就是想征得他的同意,挽回麵子。並且順利地把封呂氏為王的計劃推行下去。他思考了一下,就對呂後說:
“先帝為國家考慮,所以與功臣訂立了盟約。而先帝去世之後,太後為國家殫精竭慮,把國家治理得井井有條。俗話說,創業難,守業更難,太後治國的功勞之大,我們這些臣子有目共睹,而且太後是先帝的皇後,根本不是外人,太後的兄弟子侄,也和劉氏大有淵源,以此而論,封他們為王,並不為過。”
所謂“能屈能伸”,正是一種博弈原則。“屈”並不是為了求得一時的安逸,而是為了日後有“伸”的機會,而且“屈”與“伸”是並不矛盾的,恰恰是可以用表麵上的一時之屈換得日後順利伸展的良機。
陳平的這番話讓呂後十分高興,於是她便宣布封自己的兄弟侄子幾人為王。可是,上朝的功臣們十分不滿,尤其是右丞相王陵,覺得陳平在朝堂上的舉動簡直就是奴顏媚骨、背叛先帝,在下朝之後,他就當麵責問陳平為何說出讚同呂後主張的話來。
陳平麵對王陵的責問,緩緩地道出了自己的想法:“先帝和功臣們訂立盟約的目的,是為了讓大漢江山長治久安,讓我們這些功臣效忠於大漢,為他的子孫盡心地服務。但是,現在呂太後當權,她所說的話名義上是代表我們的皇帝,可誰要是不服從,就會被扣上大逆不道的罪過。
現在王丞相您是因為功高位重,太後才沒有公開對您作出處置,但是也會暗中削弱您的權力。如果功臣們都像您這樣衝動,我們又靠什麼保護大漢江山呢?在朝堂上和太後明爭,拂逆太後的麵子,這一點不足取,因為在朝堂上的爭辯隻是一個形式問題,這一點上,我們做臣子的拗不過太後;而在暗中進行部署,讓先帝的子侄們能夠保存下來以待日後即位,我們這些功臣再保存實力保護劉姓江山,這一點上,太後也鬥不過我們。所以,何不順水推舟,暫時進行權變呢?”
聽了陳平這番解釋,功臣們才稍稍放心。不過,因為王陵在朝堂上和呂後當麵爭吵,呂後不久就把他調離丞相的職位,封他做地位很高但毫無實權的太傅,而陳平則因為這次權變的成功而留任,並升任為右丞相。在呂後去世之後,呂氏家族果然對漢朝江山有非分之想,這時候,陳平就與周勃等人齊心合力,剿滅了呂氏家族的勢力,輔佐漢文帝登基,使劉姓江山躲過了一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