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平麵對呂後在朝廷上的強勢,知道不能硬碰硬,因為那樣的結果隻能是以卵擊石。所以,他采用了變通的方法,雖然表麵上看起來是對呂後作出了讓步,而實際上他的目的仍然是為了保全漢朝的江山,並且讓當初與劉邦定下誓約的功臣們的利益得到了應有的保護。陳平的考慮基於以下的三點:
第一,劉邦和功臣們訂立的契約,說違反了受封爵位這一契約的人就要天下共同討伐,這個說法是為了維護皇室和功臣的地位而設定的,所以隻要最後實現了保衛皇帝權威、保全功臣地位的目的,就可以在這個目的的允許下進行變通。
第二,在劉邦死後,中央大權落入了呂後手中,這個時候功臣和呂後之間的力量對比就有了變化。呂後手中操縱著皇帝,如果功臣與呂後對抗,呂後隨時會搬出皇帝的名義來,這樣就相當於是呂後和皇帝合作起來,破壞了原有的皇帝與功臣合作的局麵。所以,隻有維持原有的合作狀態,才可以繼續把合作進行下去。並獲得合作狀態下應有的利益。
第三,原有的契約裏麵說,違反了封王封侯原則的人,天下要共同討伐。這個說法可以理解為兩種情況:一是有人有這種居心,就應該討伐;二是這種情況成為了事實,應該討伐。而呂後當時的狀況,這種居心已經表露無遺,但是當時的力量對比,還不允許功臣們有討伐的舉動,所以按照第二種理解來處理,讓呂氏家族落下可以被討伐的口實,日後再圖討伐,自然是最為便利的辦法。
這三點考慮,正是建立在合作的規則之上,而且又被合作規則所允許的一種彈性權變。靠著這種權變,陳平才讓漢代江山沒有經曆太多的血雨腥風,保存了下來,並且恢複了原有的權威。這種結局,用圖表可以更加清楚地顯示出來:
呂後分封兄侄為王劉邦老臣呂後堅持呂後勝,群臣敗劉氏江山難保放棄呂後不快,群臣危險劉氏江山難保順從呂後麻痹呂後,暫渡難關等待時機,以圖大計
陳平的策略巧妙而合理地運用機遇
法律和道德是一個社會顯性和隱性的博弈規則,除此之外,形形色色的規則還有很多。一般來說,為了維護一個社會的穩定,規則本身就需要穩定,古人所說“一國三公,吾誰與從”,就是政出多門,讓下麵的人無所適從的明顯例子。同樣,朝令夕改,也是人們所忌諱的,老子說,治大國如烹小鮮,一個國家的治理就像烹飪一條小魚一樣,是亂動不得的,稍有不當,小魚就支離破碎了。所以,規則為了發揮自身的“軌道性”功能,就必須具有絕對性、自然性。
可是,當我們把視野放寬放長,就會發現在不同的曆史階段,有著不同的法律、道德,也就是說,任何規則都不是萬古不變的,法律和道德這些所謂的規則是根據客觀情況派生出來的第二性的東西,而規則的變化最明顯的就是曆史上的各種改革。規則的變化,實質上就是博弈均衡點的變化,因為博弈處境變了,博弈的均衡點也就會變,所以法律道德的內容也會相應地改變。一旦改變成功,原來認為的“天理”就不再是“天理”,原來認為是神聖的規則就不再神聖。但是,改革要成功。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要抓住契機:在正確的時間,正確的地點。打響一場正確的博弈規則改革,這本身也就是一場博弈。
在中國曆史上,開展這種博弈的人很多,從最早的西周建國初期的周公的禮製改革到清末的戊戌政變,實際上都是在進行改革博弈規則的博弈,但早期取得最大成功的當屬西漢的漢武帝的體製改革。漢武帝做了許多對以後曆史發展有重大影響的事情,其中最有影響的是加強中央集權的政治製度,鞏固漢帝國的統一和發展,促進“大一統”觀念的形成。
這在當時看來固然是為了鞏固自己的劉家政權,可是,從此以後,統一的觀念深入人心,中華民族在任何時期的各個割據政權都以實現國家的大一統為最高目標,這也是四大文明古國中,惟有中華文明能夠自始至終地延續下來而不被湮滅的一個重要原因。
事實上,漢武帝並不是實行“大一統”的首創者,從西周分封諸國之後,各國就開始了兼並戰爭,到戰國七雄的階段,實現全國統一的戰爭發展到最殘酷的階段,最後以秦國的勝利而告終,秦國為了實現這一天的到來,足足花了五百多年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