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9章 後台程序的更替——秩序之外的博弈(4)(3 / 3)

他們革除弊政的願望雖然美好,但是二王、劉柳出身低微,缺乏政績,加上行蹤詭秘,令許多人反感,在朝中自然也沒有威望,隻能利用太子的名義,並結交宦官、後妃等勢力來壯大自己。這樣,他們雖然在道義上可以得到百姓的支持,但在政治上沒有合法性,使得本來就很困難的改革失去了朝中大臣們的認可。而且,他們為了保全自己,也做出了一些傷及無辜的事情,擴大了反對派的實力。王叔文等人清除朝中的異己,卻不敢向手握兵權的宦官和割據一方的節度使下手,真正的政敵沒有打擊,可以成為聯盟者的官員們也被推到反對派的一邊,他們最終的敗亡,在這裏就已經初現端倪了。

唐德宗病逝後。太子李誦即位,是為唐順宗。但宦官們並不甘心,而缺乏政治鬥爭經驗的二王劉柳等人,卻以為太子做了皇帝就穩操勝券,開始大刀闊斧地改革弊政了。

首先,他們抬出了德高望重的老臣杜佑為宰相,作為他們順利交接政權的籌碼。同時,他們又迅速改組廠宰相班子,又將德宗時被貶的名臣陸贄、陽城等人召回,但召回他們隻是為了擺出一副禮賢下士的姿態,而不是真的要任用他們。

這一係列的官員任命,雖然有杜佑、陸贄、陽城等人做招牌,但實質就是要安排二王、劉柳集團的人為高官,當時許多大臣都已經看出這一點,對此非常不滿。而二王、劉柳卻渾然不覺,以為自己的政治地位已經穩固,便不顧宦官和地方節度使的反對,針對這兩大勢力造成的弊政采取了果斷行動。

他們以順宗的名義頒布詔令,取消弊政,這種一刀切的做法,雖然雷厲風行,但打擊麵過大,所以雖有皇帝的爭命令,下麵還是不能執行,反而令本來擁護改革的百姓寒心。

二王等人認為,要使國家徹底有起色,單單在政治上打擊藩鎮和宦官是不夠的,還應該改革經濟管理製度。這種想法是對的,但是他們實行的政策又是“一刀切”,沒有考慮到實行起來的難度;二王想加強中央對財政的控製,將當時控製財政的重臣大部分解職。因為這一改革中二王作了妥協,將杜佑抬出來管理財政,並讓本來做鹽鐵轉運使的李犄任命為節度使,暫時緩解了矛盾,但隱患依然存在。

接下來,王叔文等人開始準備解除宦官的兵權,想將統兵權收歸中央,由他們管理軍隊。可是,當時作為中央禁軍的神策軍已經完全由宦官控製,宦官在軍隊中的控製力已經根深蒂固,一時難以拔除,可二王因為害怕宦官擁兵自重對自己不利,始終把宦官在軍隊中的影響力視為自己的心腹之患。他們想趁宦官不備而接管軍隊,可是很快被宦官們察覺,二王奪取兵權的努力以失敗告終,而且二王集團和宦官的矛盾開始公開化,宦官門也準備正麵回擊。將他們一網打盡。

幾件事情積累下來,使得二王集團在政治上陷入絕境,德宗時期的幾個著名的大宦官俱文珍、劉光琦、薛盈珍等人因為軍權幾乎被剝奪,率先開始了打擊二王勢力的活動。他們擁戴順宗的長子,以牽製二王的改革。王叔文在此時無計司施,隻能使用陰謀手段,繼續詭秘地會談,令本來采取觀望態度的大臣們十分失望,視他們為奸佞小人。二王、劉柳在朝廷上無可依仗,隻能扶植自己的心腹,而且他們提拔的多數都是毫無資曆的文人學士,這種用人政策惹惱了許多大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