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際溝通與衝突是衛生管理心理學中研究的重要課題,生活在社會中的每個人,是一個個的個體,但他們又互相接觸,互相聯係,相互作用,隸屬於一定的組織、團體,並進行社會交往。在相互交往過程中,由於組織內的群體與個體存在著差異,所以群體中有可能產生衝突,作為一名管理者除要弄清衝突的原因,還要考慮如何協調好人際關係,避免衝突的發生。
人際溝通有助於建立和維持良好的人際關係,它不僅是群體存在的重要條件之一,而且也是重要的管理手段。
一、人際溝通概述
溝通的含義很廣,其核心內容就是信息交流。在組織內人與人之間的信息交流叫“意見溝通”或“人際溝通”。這種溝通係指兩人以上經由溝通過程,交換資料、信息、觀點、意見、感情和態度,以達到共同的了解、信任與互相合作之目的。這種交流主要是通過語言和文字等來實現。人們的心理因素,知識、經驗等對能否達到溝通目的也起重要作用。無論是人—機間的信息交流,通訊設備間的信息交流,還是人與人之間的信息交流,都服從於信息傳遞的一般規律:
人際溝通過程通過以下五個環節構成。
(1)發信者 管理科學研究的發信者是指原始信息經過人工收集,加工後再發送出去而形成的發信源。
(2)信息 指通過人類第二信號係統所形成的語言、文字、符號、圖表及表情、動作等。
(3)渠道 即溝通所采取的方法、手段或載體。
(4)接收者 即信息所要送達的對象。
(5)反饋 即對溝通效果信息的回收。
人際溝通有哪些特點呢?蘇聯心理學家安德列耶娃認為有以下四點:第一,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主要通過語言來進行。第二,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不僅是消息的交流,而且包括情感、思想、態度、觀點的交流。第三,在人與人之間的溝通過程中,心理因素有重要的作用。在發信者與接收者之間,需彼此了解對方進行信息交流的動機和目的。而信息交流的結果是要改變人的行為。第四,在人與人之間的溝通過程中,會出現特殊的溝通障礙。這種障礙不是由於信息通道的失真或編碼、譯碼上的錯誤,而是人所特有的心理障礙。例如,由於人們知識、經驗、職業、政治觀點等不同,對同一信息可能有不同的看法、不同的理解。上述的特殊性表明,在研究人與人之間的溝通過程時,需要了解和研究它的特殊規律。
二、人際溝通過程
人際溝通過程實質就是信息轉化過程。沒有信息的交流,群體就不能存在。而信息交流需要信息轉換。
(一)信息轉換過程
信息轉換是信息從意義信息轉化為不同形態的符號化信息,通過信道再由符號化信息轉變為意義的信息,使接受者理解,最終完成信息傳遞。
信息轉換的基本操作是編碼和譯碼。編碼是指發訊者將傳遞的意義信息符號化,編成一定的語言文字、符號或表情、動作。在編碼之前,發訊者先要把自己的想法進行解釋,在此基礎上找到恰當的表達形式,進行編碼。接訊者在接收信息後,首先要進行譯碼,即將符號化信息還原為意義信息,理解意義。
若接收者收到信息而不發出信息,其信息轉化過程稱單向信息轉換過程,比如報告等。
若接收者收到信息後,又將自己的意見編碼,通過信道向信源發出信息,其信息轉換過程叫做雙向信息轉換過程,比如交談等。
比較兩種溝通,我們可以發現兩者有如下區別:
(1)單向溝通速度大於雙向溝通速度。
(2)雙向溝通比單向溝通準確。
(3)雙向溝通中,接收者對自己的判斷比較有信心。
(4)雙向溝通中,發送者感到有心理壓力。
(5)雙向溝通易受幹擾,缺乏條理性。
(二)溝通雙方的關係
人際溝通不同於通訊設備的信息傳輸。由於人際溝通雙方都是人,在社會交往中必然會涉及溝通雙方的思想,感情以及彼此的相依關係。
瓊斯和傑拉爾德先後研究了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人相互作用時所發生的各種情況,把溝通雙方的相依關係分為以下四種:
1.假相依
溝通雙方主要對自己的計劃作出反應,而一方的反應並不取決於另一方的信息。例如,在討論會上,發言的幾方隻是陳述自己的觀點,發表自己的意見,這種情況好像在溝通信息,其實發言幾方既不是信息溝通,也不是對他方發出信息的反饋。
2.非對稱相依
溝通的一方是以對方信息作為自己反應的根據,而另一方卻並非根據對方的信息,主要是根據自己的原定計劃行事。比如,在麵試應聘時,應聘者必須根據主考人的問題進行回答,主考人不管應聘人對第一個問題回答如何,總是按原計劃提出第二個問題。而且,應聘者聽不到主考人對回答的問題是否滿意的反饋。
3.反應性相依
一方隻對他方說出的話或作出的事作出反應。例如,兩朋友間的交談甲方出一言,乙方還一言,乙方的話是針對甲方的話,而甲方的話是對乙方的反應。這才是真正的溝通。
4.彼此相依
溝通雙方都對對方的信息作出反應,同時又都受自己原有計劃的調節。這是通常的一般溝通,也是人際關係中最重要的溝通。
三、人際溝通的分類
人際溝通有多種不同的類型:
(一)正式溝通與非正式溝通
1.正式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