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衛生管理中的人際衝突(1 / 2)

在衛生管理的過程中,由於諸多方麵的原因,在群體內部,群體與群體之間不可避免地會產生各種衝突,如何正確對待衝突和解決衝突,是擺在每一個管理者麵前的問題。

一、人際衝突的概念

衝突的含義廣泛,它既指人們內心的動機鬥爭,也包括人們之間的爭吵、爭論等,還可指群體與群體之間的衝突。從心理學角度考慮,把衝突可以理解為兩種目標間的互不相容和互相排斥。

人們的心理衝突發生在不同的層次水平上。一個人麵臨兩種互不相容的目標,感到左右為難,這是在個體內發生的衝突。衝突也可在一個群體內不同的人之間發生,群體與群體之間有時也會發生衝突。

管理心理學家所指的人際衝突是指兩個個體或兩個群體的目標互不相容或互相排斥,從而使雙方產生心理上的矛盾,造成心理壓力的現象。最初,人們認為衝突隻有消極意義,起破壞作用,近年來,這種觀點已有改變。一些心理學家認為,不能一概地反對和避免衝突,應把衝突分為破壞性衝突和建設性衝突,凡不阻礙達到組織目標的衝突稱為建設性衝突。隻有阻礙達到目標的衝突才是消極的衝突。對管理者來說,應提倡建設性衝突,激發群體成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同時要控製破壞性衝突。

區別對待衝突的看法是比較符合實際的,任何部門都存在矛盾,當矛盾激化到一定程度,就會以衝突的形式出現。關鍵在於要促使矛盾向有利於達到集體目標的方向轉化。

二、群體成員的個人心理衝突

20世紀30年代,勒溫提出以接近和回避這兩種傾向的不同結合來劃分個人內心衝突的不同類型。

1.接近—接近型衝突

接近—接近型衝突是指一個人同時要達到兩個相反的目標,由於兩個目標是背道而馳的,不可能同時達到,在這種情況下引起的內心衝突。

在這個模式中,“O”代表個人“+”代表目標,箭頭表示一個人想要達到或接近目標的方向。要解決這樣的內心衝突,必須放棄一個目標,或者同時放棄兩個目標而追求另一個折中的目標。

2.回避—回避型衝突

當一個人麵臨兩個要同時回避的目標時,會產生這種衝突。在這種情況下,一個人往往要擺脫這種情境。但在許多情況下使人陷入一種“進退維穀”式衝突。

3.接近—回避型衝突

當一個人一方麵接近一個目標,而同時又想回避這一目標時會產生這種衝突。勒溫研究指出,一個人想要達到目標的願望越強烈,但同時,回避這一目標的願望也會增長,而且回避傾向隨著向目標的接近,其強烈程度的增長會比接近的傾向快。

在這種衝突中,一個人會去接近目標,但達到兩線的交叉點時,回避的傾向會迅速增長,這時處於內心衝突狀態的人會停止接近,後退再接近,處於猶豫不決的狀態,直到最後作出決定情況發生變化為止。

4.雙重接近—回避型衝突

兩種接近—回避型衝突有時會混合成一種複雜的模式,這種模式稱之為雙重接近—回避型衝突。

上述模式隻是群體成員個人內心衝突的基本模式,現實中人的心理衝突的情況是極其複雜的,必須從實際情況出發進行分析。

三、群體成員間的人際衝突

衝突不僅在個體的內心中產生,也會在群體中人與人之間產生。群體中人與人間的衝突多種多樣,內容也各不相同,衝突的原因也紛繁複雜,由於工作意見分歧造成衝突屬於正常的衝突。這種衝突如處理得當,有助於群體目標實現。而由個人恩怨造成的衝突屬於不正常的衝突。

(1)信息基因衝突 這是由於人們信息溝通渠道不同,彼此之間又互不通氣而造成的衝突。

(2)認識基因衝突 由於人們的知識、經驗、態度觀點等的不同,對同一事物會有不同的認識,基於認識不同所造成的衝突。這種衝突在衛生管理中較普遍。人們對采用新儀器、設備等方麵都會有不同的認識,從而引起衝突。

(3)價值觀基因衝突 價值觀是指人對是非善惡、好壞的一般觀念,由於個人的價值觀不同,也會造成衝突。

(4)本位基因衝突 衛生單位中的個人都在某一單位工作,因此處理問題時往往會考慮本單位的利益。如果人們隻考慮本單位的利益則往往引起衝突,這就是本位基因的衝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