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領導心理的一般概念(1 / 2)

在組織管理中,領導者居於重要和特殊的地位,發揮著獨特的作用,他們往往是影響事業成敗的重要因素,甚至是決定性因素。心理學家和管理科學家已經認識到,領導活動與領導者本身應成為科學研究的對象。對領導者在領導過程中心理活動的規律揭示的越清楚,管理工作就會搞得越好。因此,對領導心理和行為的研究、對領導心理基本理論的探討,對於提高領導者的領導技能和領導科學性具有指導意義。

一、領導的概念

關於領導的概念,不同的專家學者有不同的理解。國外心理學家、管理學家已爭論了幾十年,例如:

斯托格狄爾(Stogdill)認為:“領導是對組織內群體或個人施行影響的活動過程。”

泰瑞(G。R。Terry)認為:“領導是影響人們自動為達成群體目標而努力的一種行為。”

孔茲(Koontz)認為:領導是“一門促使其部屬充滿信心、滿懷熱情來完成他們任務的藝術”。

杜平(R。Dubin)認為:“領導即行使權威與決定。”

布朗卡特(Blanchard)認為:“領導是一項程序,使人得以在選擇目標及達成目標上,接受指揮、引導和影響。”

施考特(W。Scott)等認為:“領導是在某種情況下,影響個人或群體達成目標行動的過程。”

不同的專家從各自研究的角度出發,對領導的概念給予不同的解釋,但多數學者較為接近的觀點是:領導是一個“過程”,是一種“影響力”。領導是一種向他們施加影響的過程。從領導的功能和作用來看,我們可以把領導定義為:領導是指引導和影響個人和組織,在一定條件下實現目標的行動過程。衛生組織中,領導者的使命就是要促使集體和個人做好醫療衛生工作,為組織目標作出貢獻。促使集體和個人共同努力、實現組織目標的全過程,即為領導行為。

可見,領導者和領導是兩個不同的概念。領導者是致力於實現組織目標過程的個人或集團,稱為領導者或領導集團,就其個人而言,包括領導者的政治品質、知識素養、決策能力、個性特點、自我意識等。就其集團的構成來說,包括年齡結構、知識結構、能力結構和專業結構等。領導是領導者的行為,是一個動態的過程。這個過程是由領導者、被領導者和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構成。它是領導者或領導集團運用權力、知識、才能去組織、控製、指揮被領導的個人或群體實現組織目標的過程,反映了領導的行為特點、作用及效能。

領導和管理的含義也有區別。在日常生活中,人們經常把領導和管理當做同義詞,好像領導過程就是管理過程,領導者就是管理者。但實際上,這是兩個不同的概念,領導偏重於決策和用人,而管理側重於執行決策,組織力量完成目標任務。因此,管理的範圍小於領導的範圍,而管理者的範圍則大於領導者的範圍。

二、衛生領導者的功能

領導的功能及領導的職能,指的是領導者所從事的各種活動及其過程。領導的功能可歸結為組織功能與激勵功能兩個方麵,領導者通過實現這兩大功能來完成領導的根本任務。

(1)組織功能。實現組織目標是領導的最終目的,為了實現這個目的,領導必須實現以下組織功能:

①根據組織內外部條件、需要與可能,製定出符合單位實際的目標與重大決策。

②合理組織和運用人、財、物,做到物盡其用、人盡其才,以實現組織目標和決策。

③建立科學的和有效的管理係統,協調和控製內部的各種關係,仲裁內部的各種糾紛。

(2)激勵功能。領導是否善於激勵,對組織目標的完成關係極大。目標再好,如果領導者不善於發揮激勵的功能,不能充分地調動衛生工作者的積極性,單位的組織目標也難以完成。激勵功能包括以下幾方麵:

①提高被領導者接受目標、執行目標的自覺程度。通常情況下,個體的活動目標與組織目標不完全一致,領導者的責任在於把組織目標與個人目標聯係起來,把實現組織目標與滿足職工需要統一起來,加強職工對組織目標的認同,提高接受組織目標的自覺性。

②激發被領導者實現組織目標的熱情。在執行組織目標的過程中,領導者要善於針對職工的需要,滿足其合理的物質與精神需求,激發他們實現組織目標的熱情。

③提高被領導者的行為效能。職工的行為效能,是指為實現組織目標所作貢獻的大小和能力才幹的發揮程度,它是鑒定領導行為水平的直接依據之一。一個優秀的領導者,應當通過自己的領導行為創造良好的環境條件和心理氛圍,使被領導者有用武之地,為實現組織目標作出最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