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資曆因素
領導者的資格和經曆也是產生影響力的因素。資曆是一種曆史的產物,它反映了一個人的生活閱曆與經驗。資曆因素會使人產生一種敬重感,在一定條件下會影響領導的有效性。一個能得到群眾敬重的領導者,它的言行容易在人們的心靈上產生重要的影響;反之,不能得到群眾敬重的領導者,它的號召力就會減弱,這就是資曆因素所以能夠構成影響力的原因。由於資曆因素主要與過去所擔任的職務有關,因此,它產生的影響力在性質上仍然屬於強製性影響力的範疇,存在於領導者實現領導行為之前。資曆因素雖然是領導有效性的條件,但能否真正獲得群眾的敬重,還要看領導者在實際領導活動中的表現。
總之,由傳統因素、職務因素、資曆因素所構成的影響力,都不是領導者現實行為所造成的,而是外界賦予的,這類影響力使人們產生服從感、敬畏感、敬重感,其核心仍然是權力。
(二)非權力性影響力
非權力性影響力更多地屬於自然性影響力,它沒有正式的規定,也沒有上級授予的形式,接受權力者不會在規定的製度上受到執權者的懲罰或獎賞,其產生的基礎要比權力性影響力廣泛得多。這種影響力表麵上並沒有合法權力那種明顯的約束力,但實際上它不僅確實具有影響力的性質,而且常常能發揮權力性影響力所不能發揮的約束作用。權力性影響力強調命令與服從,而非權力性影響力則強調順從與依賴。
構成非權力性影響力的主要成分為:品格因素、能力因素、知識因素、感情因素。
1.品格因素
領導者的品格因素主要是指領導者的道德、品行、人格、作風等對人的影響,它反映在領導者的一切言論和行為之中。優秀的品格會給領導者帶來巨大的影響力,使人產生敬愛感。領導者的優秀品格能吸引人,促使人去模仿,所謂“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就是因為榜樣能給人以直觀的感受,形成一種感染力。領導者實際上時刻都在起著榜樣的作用,成為群眾的精神支柱與行為的楷模。所以領導者應該時時以自己的模範行為感染他的下屬,以增強影響力。如果領導者在品格上出了問題,不管他的職位有多高,權力有多大,他的影響力都會受到嚴重影響。因此,領導者必須十分注意自己的品格表現。
2.才能因素
才能因素是指領導者的才幹、能力。領導者的才能會給組織帶來成功的希望,使人們產生敬佩感。敬佩感是一種心理磁石,它會吸引人們自覺地去接受其影響。在組織管理中,應按能級原理合理使用幹部,使各級領導者都能夠名實相符,能級相配,防止位高才低,名不符實的現象。如果一個領導者處在力不從心的職位上,不但他自己感到吃力和難堪,而且這樣的崗位也發揮不出他應有的才能,給工作帶來損失,最終得不到群眾的敬佩,失去群眾的信任,喪失領導的影響力。因此,做到領導者的才能與他的職位相稱,才能真正發揮領導才能影響力的作用。
3.知識因素
知識是人的最寶貴的財富,它本身就是一種力量,而且是科學賦予的力量。一個人的知識與才能是緊密聯係在一起的。知識水平的高低,主要表現為對自身和對客觀世界的認識程度。知識豐富的領導者,容易取得人們的信任,並由此產生信賴感。獲得下屬信賴感的領導者,也必然具有很高的影響力。例如,領導者如果具有豐富的業務知識和正確處理問題的能力,就會使下屬感到滿意,並在下屬中產生影響力。這種影響力是超越職權之外的,但卻賦予領導者一種威信,在行使職權時會使下屬有信賴感,因而能使其自覺服從領導者的命令與指揮。因此,一個領導者具有某種知識技術或某一方麵的特殊能力,他便會對他人產生種種影響力。這種影響力稱為專長權力。一個具有專長權力的領導者比不具有這種影響力的人,在行使權力上具備更加優越的條件。
4.感情因素
感情是人對客觀事物態度的一種反映,感情具有積極的與消極的兩種。領導者與下屬建立了良好的感情關係,便能產生親切感。有親切感的人與人之間,相互的吸引力大,影響力也大。領導者平時待人和藹可親,時時體貼關懷下屬,與群眾關係十分融洽,他的影響力往往較大。如果領導者與下屬關係比較緊張,就會造成雙方的心理距離,形成排斥力和對抗力,產生負麵的影響。因此,感情因素具有很大的影響力,這種影響力對領導者進行行政與業務管理、行使合法權力,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領導者要有效的行使管理職能,單憑合法權力是不夠的,即使同時具有專長權力、職位權力但卻沒有感情的影響力,仍然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領導者的作用。因為,合法權力可以使人服從,專長權力、職位權力可以使人敬畏,但卻不能保證下屬對領導者心悅誠服,甘為所用。如果能進一步發揮感情的影響力,在感情上做到心心相印、憂樂與共,就能使下屬自覺地聽從指揮,提高管理效益。因此,領導者要真正做到從感情入手,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以取得彼此在感情上的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