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工作設計(2 / 2)

(3)競爭。增加組織內人際競爭有利於調動職工的積極性,增強組織的活力。

(4)反饋。將職工的工作績效的數據及時地、直接地反饋給其他人,並適當地允許其收集和保存這些資料。

(5)考核。根據職工完成任務的情況給予恰當的獎勵和報酬。

(6)培訓。為滿足職工成長和發展的需要,提供給他們繼續學習的機會。

(7)成就。培養和提高職工對所做工作的成就感和價值觀。

此理論具有一定現實意義,對現代科學的工作設計提供了良好的方法。它比常規性、單一性的工作設計,提供了更大的激勵和更多的滿意機會,從而有效地將工作與“玩”結合起來,更大限度地調動人的主觀能動性,實現組織目標。

但由於采用許多激勵措施,則培訓、獎酬等的費用將有所提高。然而管理者需立足長遠不可以點蓋麵,應看到此理論的有效性大於投入增加。

在實際應用中應注意以下六點:

第一,調查分析。了解組織的現狀、員工的素質、工作任務的性質等,管理者視具體情況而定。

第二,變革需具實質性。不能因需花費一定的時間和資金而畏懼,達不到預期效果。

第三,準備周密。管理者事先需考慮詳細,準備充分,有的放矢。

第四,考核。及時對實施的情況進行考察,避免不良因素產生,及時反饋。

2.工作特征再設計理論

工作特征的再設計是指根據職工的個體差異,特別是需要層次的不同來進行工作設計,使職工相信,隻要經過努力就可以滿足個人需要並達到組織目標,從而提高工作績效和工作者的滿意程度。低層次需要占主導地位的職工適宜從事常規性的工作,高層次需要占主導地位的職工適宜從事具挑戰性和成就性的工作。

在實施時需遵循以下五個原則:

(1)組合工作。把高度專業化的各項工作結合在一個大的工作單位中,既影響工作多樣化,也影響工作的完整性。

(2)組成自然的工作單位。

(3)與顧客建立聯係。使職工對本職工作有新認識。

(4)縱向擴充。使職工有更大的製定工作計劃的自主權。

(5)反饋。

高層次的心理需要,尤其是職工的成長需要強度,是改變工作設計時所要考慮的重點。

在應用此理論時,切記人是個動態的個體,不是固定不變的,在某種情況下和一段時間內都可能改變。

總之,以上三種工作設計理論的側重點不同,則作用與結果也不同。衛生管理工作者在具體應用時,應以實際情況為出發點,采用適合的工作設計理論,以利於組織目標的實現。

三、工作設計的綜合模式

工作設計的綜合模式是一個較完善的,綜合前麵所述的各理論之長,強調環境因素對工作設計影響的一種工作設計。這個模式包括四個因素。

(1)工作設計的核心因素很多,其中工作內容、工作職能和成果因素是關鍵因素。

(2)環境因素。組織外部的各種因素對工作設計的影響。包括社會、經濟、政治、地理等因素。

(3)內部組織因素。這些因素可以影響工作設計的規劃,如工藝、報酬製度、工會、守舊派的壓力等。守舊派的壓力指組織中沒有進行工作重新設計的其他單位的影響。

(4)個性特征。如需要層次不同,價值觀方向不同,個性和學習的差別等。

這個模式是較全麵和較完整的一種工作設計,但它不是唯一的、標準的工作設計。在實際工作中,衛生管理者需仔細衡量後再進行設計。

§§第十三章 心理測量與衛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