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際政治舞台上,能為一代領導人作翻譯、當陪同就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了,而能與兩個國家的幾代領導人都有近距離接觸的人肯定極為罕見。羅馬尼亞第十一任駐華大使羅明先生就是這樣的一個人,他用自己不尋常的經曆在羅馬尼亞對外關係史上特別是羅中關係中上書寫了自己的傳奇人生。
羅明是一個中文名字,他本名叫羅穆魯斯。揚。布杜拉(Ramulus Ioan Budura)。羅明1931年11月8日生於畢霍爾縣的一個農民家庭,1950年赴華留學,先後在清華大學學習漢語和北京大學學習中國語言文學。在以後的半個多世紀裏,他幾乎為所有羅馬尼亞主要領導人和中國的主要領導人作過翻譯和陪同,如羅馬尼亞的格羅查、喬治烏-德治、基夫、波德納拉希、毛雷爾、齊奧塞斯庫等,中國的毛澤東、朱德、劉少奇、周恩來、鄧小平、彭德懷,他還以陪同的身份或大使的身份受到過華國鋒、江澤民、李鵬、楊尚昆、胡錦濤等領導人的接見。另外,在一些多邊的國際場合,羅明也近距離地接觸過米高揚、赫魯曉夫、蘇斯洛夫、勃列日涅夫、柯西金等蘇聯主要領導人,日夫科夫、卡達爾、哥穆爾卡等東歐其他國家的領導人。至於說這些國家次高級的領導人,羅明見的就更多了。能為一代領導人中的一個做翻譯已經很不容易了,羅明卻能為幾代領導人做這種工作。當然,這也與時代對他的恩寵分不開。上世紀50年代到80年代,羅明正處於20歲至50歲的黃金年齡。羅馬尼亞又是一個小國,真正精通漢語的人並不是很多,而羅明剛好是第一批來華留學並且口譯筆譯具佳的。曆史為羅明創造了機遇,而他以自己的努力把握住了這種機遇。於是,羅明才能有這種傳奇的經曆。
冷戰時期,黨和國家之間的雙邊或多邊會議以及領導人之間的交往是社會主義國家關係的最重要的組成部分。雖然隻是當翻譯,或作陪同,但是,羅明見證的卻是中羅關係和當時國際共產主義運動重大事件的發生和發展,其中的許多細節鮮為人知。由於他的工作具有連續性和全麵性的特點,羅明的“見證”或許更具有權威性。與原蘇聯和中國的一些做過類似工作並且寫了回憶著作或文章的人不同,羅明迄今還沒有出版這方麵的回憶著作或長篇文章,隻在報紙上發表過若幹短的回憶短文。所以,羅明的口述對於了解冷戰時期中羅關係、中蘇關係和研究整個社會主義陣營情況都有著不可低估的意義。
在訪談中,羅明大使把他保存了半個多世紀的許多老照片拿給我看。仔細翻閱那些粘貼在大小不同相冊上的黑白老照片,我仿佛穿越了半個多世紀的時空道,行走在不尋常的中羅關係發展的隧道裏。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羅明與曆代中羅領導人在一起的照片。在毛澤東等中國老一代領導人同格羅查、喬治烏-德治、毛雷爾、波德納拉希、基夫等羅馬尼亞領導人的正式會見的合影中,幾乎都有羅明。最初的照片中,羅明好像還有點羞澀,而到後來,他則十分成熟地站在毛澤東的後麵,與鄧小平肩並肩。在其他照片中,我印象最深的還是50~60年代那些非常生活化的瞬間留駐。比如,他隨同格羅查博士、喬治烏-德治、毛雷爾等人在中國各地訪問、參觀並與工人、農民交談的照片,與德治等人與賀龍元帥自由交流的照片,陪同朱德訪問工廠、與工人交談和參觀的照片,陪同鄧小平訪問羅馬尼亞中羅友好農業合作社和工廠的照片。這些照片表明,在50~70年代,羅明是羅馬尼亞方麵唯一的翻譯和陪同,可以說是兩國主要領導人溝通的“拐杖”。
由於是隨機抓拍的,這些老照片的背後蘊藏著許多有趣的故事。1955年,朱德訪問羅馬尼亞時在雅西向迎接他的群眾發表講話,羅明當翻譯。由於朱德講話帶有濃厚的四川口音,聽不太懂的羅明就從後麵伸長脖子偷看朱德手中的講稿。在布加勒斯特國王車站,朱德讓羅明用羅馬尼亞語替他向歡迎的群眾問好。於是,他喊道:“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朱德同誌向大家問好!”順便插一句,我這次到布加勒斯特采訪他和薩安娜的時候,羅明大使專門開車帶我到國王車站參觀,現場講解當時的情景。還有一次,他陪同鄧小平參觀中羅友好合作社剛收割後的田地。鄧小平穿的是皮涼鞋,走路時不得不小心翼翼的。這些有趣的曆史瞬間都定格在那些老照片當中。
其實,傳奇的不僅是羅明大使的個人經曆,還有他一家的中國情緣。1950年冬天,三女兩男五個羅馬尼亞青年乘火車經莫斯科前往北京。他們是新中國第一批羅馬尼亞的留學生。其中的兩位結為伉儷,他們就是羅明和薩安娜(Anna Eva Budura)。也就是從踏上中國土地的那一刻起,他們便與遙遠東方的這個古老國家結下了一世的情緣。他們先在清華大學學習了兩年漢語,1952年又進入北京大學,分別在中文係和曆史係學習,1956年畢業。由於工作需要,羅明早在1954年就進入了羅馬尼亞外交部,1990年出任羅馬尼亞第十一任駐華大使。前後算起來,他在中國學習和工作了20多年。薩安娜先後在外交部、駐華大使館和羅共中央曆史與社會政治研究所工作,是著名的曆史學家和漢學家。1983年,她獲得了博士學位,論文的題目是《論1931年至1945年間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