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你在做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3 / 3)

這次武裝起義成功了之後,共產黨和社會民主黨統一了,組成了一個新的黨,即羅馬尼亞工人黨1.羅馬尼亞工人黨的領導人中間有共產黨人,也有社會民主黨人。在共產黨人中,有至少3個是共產國際的代表。我這裏明確的告訴你,他們都不是羅馬尼亞人,對羅馬尼亞沒有什麼感情。他們一直主張把羅馬尼亞分成三個部分,一部分歸於蘇聯,另一分部歸保加利亞,剩下的才是羅馬尼亞的。但是,喬治烏-德治等與羅馬尼亞有密切聯係的人同那些傑出的知識分子合作,努力體現羅馬尼亞的民族利益。盡管在1944年舉行了武裝起義,但是,國王卻是1947年才被趕出去的,資產階級各黨派的代表也是在那時被趕出去的。以後組成的政府還是有以前的一些傑出的知識分子參與。所以,這些共產黨人就跟羅馬尼亞全社會的傑出代表都有所接觸,交換看法。他們了解羅馬尼亞的情況,因此,沒有犯過匈牙利、捷克等國共產黨所犯的那些錯誤,羅馬尼亞也就沒有發生過類似1956年匈牙利事件或波茲南事件的動蕩。喬治烏-德治曾經舉辦過一次麵包展覽會,邀請所有做麵包的工廠競賽,看那一家做的最好,請羅馬尼亞民眾來評判。這表明喬治烏-德治這些共產黨人與那些親蘇的共產國際的代表是不一樣的。

孔寒冰:這種情況在東歐其他國家都存在,那些長期生活在莫斯科,聽命於共產國際的人,在領導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過程中首先考慮的不是本國、本民族的利益,而是蘇聯的要求。於是,東歐各國黨裏幾乎都有所謂莫斯科派和本土派。

羅明:你同意你這種觀點。1948年羅馬尼亞的兩個社會主義政黨統一之後,實際上存在著兩個領導中心,一個是能真正代表羅馬尼亞利益的中心,另外一個是影響比較大的親蘇派。1952年,喬治烏-德治由於得到了黨外傑出的知識分子的支持,說服斯大林把這些親蘇的人從黨的領導中排除出去,還有幾位是1958年開除出去的。我提這些,主要是為了說明羅馬尼亞領導人為什麼比較容易、比較順利地同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人打交道,更容易相互理解,因為他們有過一樣的經曆。

孔寒冰:雖然有親蘇派和本土派之分,但是,羅馬尼亞同東歐其他國家在這方麵還是有不同之處。您剛才也提到了,其他國家在40年代末50年代初搞大清洗的時候,差不多都莫斯科蘇派將本土派搞掉了,而羅馬尼亞正好相反。

羅明:之所以如此,原因之一就是羅馬尼亞的莫斯科派基本上不是羅馬尼亞人,而是猶太人,匈牙利人等。其他國家主要是國內派和國外派問題,而在羅馬尼亞,這些又與國籍、民族結合在一起,顯得更為複雜。

1952年以後,莫斯科派被清除之後,羅馬尼亞領導人於1954年就要求蘇聯領導人把他們的軍隊從羅馬尼亞撤出去。蘇聯在羅馬尼亞駐軍原本是為了要保證從蘇聯到奧地利的通道,但在這一年,蘇聯同奧地利簽訂了和平條約,蘇聯軍隊從奧地利撤出了。所以,羅馬尼亞領導人就說:“既然沒有必要從羅馬尼亞到奧地利去保證什麼蘇軍的安全了,蘇聯軍隊也就沒有必須駐紮在羅馬尼亞。”從1954年開始到1958年,羅馬尼亞同蘇聯就撤軍軍問題進行了一些非常相當複雜的,也相當不愉快的談判。直到1958年,赫魯曉夫才同意把軍隊從羅馬尼亞撤出去。

我順便告訴你,安娜·波克爾本來是外交部部長,1952年被開除出黨,職務也被撤了。1954年,我加入了外交部,那時我還沒有從北京大學畢業。我剛到外交部的時候,我們辦公室裏外族人很多,包括匈牙利族的、猶太族的。從傳統上說,他們都是屬於我說的那種跟羅馬尼亞沒有具體的、有機的聯係的共產黨人。我到人事部去報道的時候,這些人在那個走廊裏講的是匈牙利語,盡管這是羅馬尼亞外交部。但到1959年、1960年的時候,這種情況大大改變了。以前,羅馬尼亞什麼都是要聽從蘇聯的,但此時不是這樣了。我給你講個例子。1954年,中國提出了解放台灣的問題。有人問外交部第一副部長:“我們要表表我們自己的態度嗎?”這位副外長說:“我現在還很難說,因為蘇聯還沒有發表什麼聲音。”可到了這時,還是那位副部長,他來到我們辦公室來,問我們有什麼符合於羅馬尼亞利益的想法。他鼓勵外交部的工作人員不要服從蘇聯,而是要考慮到羅馬尼亞自己的民族利益。

總的看來,這樣一些事實表明,羅馬尼亞與其他的東歐人民民主國家不大一樣,我們的領導沒犯過那種盲目的服從於國際主義的錯誤。這一點大概也與中國有共同之處,也是羅中關係比較好的基礎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