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為而治”是低調者的守勝之道
低調的人是不會沉醉於無謂的爭吵、無端的患得患失、無邊際的吹擂中的,更不會為無謂的事情浪費自己過多的精力。低調的人能時刻保持一顆無為的心,能夠從生活中找到快樂,能以“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雲卷雲舒”的灑脫麵對各種功名利祿。
所以,當你已經取得不小的成功時,不妨卸下身上所載的包袱,以超然的態度麵對一切,也許這會令你取得更多的收獲。
春秋時期越國有一位具有傳奇色彩的人物,名叫範蠡。他這一生,大起大落,從楚到越,由越到齊,由布衣客到上將軍,由流亡者到大富翁。
範蠡以其堅忍不拔的毅力和宏遠的謀略輔佐勾踐“臥薪嚐膽”,興複瀕於滅亡的越國,滅亡稱霸諸侯的吳國,創造了扶危定傾的奇跡,以“勇而善謀”“能屈能伸”著稱於世。然而就在“吳王亡身餘杭山,越王擺宴姑蘇台”的舉國歡慶之時,他卻毅然請辭,與西施隱姓埋名,泛舟於五湖之上。
當天下人都為其此舉感到惋惜,認為他從此將退出曆史舞台之時,他卻並沒有就此絕跡,而是帶領兒子和門徒在海邊結廬而居,戮力墾荒耕作,兼營副業並經商,沒有幾年,就積累了數千萬家產。他仗義疏財,施善鄉梓。範蠡的賢明能幹被齊人賞識,齊王把他請進國都臨淄,拜為主持政務的相國。他喟然感歎:“居官致於卿相,治家能致千金;對於一個白手起家的布衣來講,已經到了極點。久受尊名,恐怕不是吉祥的征兆。”
於是,才三年,他便向齊王歸還了相印,散盡家財於知交和老鄉。
一身布衣的範蠡第三次遷徙至陶(今山東定陶西北),在這介居於“天下之中”的最佳經商之地,操計然之術以治產,沒出幾年,經商積資又成巨富,遂自號陶朱公,當地民眾皆尊陶朱公為財神。後來,範蠡被稱為我國道德經商———儒商之鼻祖。
範蠡的軍事宗旨、經濟思想至今對現代化建設仍然產生著積極的現實意義。
春秋晚期吳越爭霸的傳奇色彩是由具有出色智謀的範蠡造就的,助勾踐成就霸業的最大功臣非他莫屬,按常理發展下去,定是位居高官,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一生將有享不盡的榮華富貴,但事實卻是截然相反的。
他的棄高官而步市井之路,讓很多人大跌眼鏡,因為“與王共享天下”是萬千人求也求不來的。不僅如此,範蠡還用“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古訓來規勸對他有知遇之恩的同僚文種也遠離這“是非之地”,然而文種卻未聽此言,最後為勾踐所不容,賜劍自刎而亡。範蠡正是無為而治的典範,因為他早已看破了“不欲功於臣下,疑忌之心已見”的時局,道出了“敵國破,謀臣亡”的千古名言,難怪有後人曾評論說:“文種善圖治,範蠡能慮終。”
人們的欲望是無限的,難免多少有擴大的傾向,所以隻有認清其界限,滿足於目前所能擁有的,心存感恩之心,才能體會到幸福的真諦。即使在數量上攫取擁有了許多,也未必就能帶給自己幸福。尤其是人在得到名利、金錢、地位後,還要有所追求和堅守。在這過程中,一定要注意:
低調做人,清心寡欲,無為而治,這才是強者的守勝之道。
謙虛會讓你獲得更大更多的好處中國有一句古訓“謙受益,滿招損”,這句古訓是告誡人們:謙虛作為一種美德應該人人具備。所謂的謙虛,是虛心而不自滿。隻有不自滿,才能經常保持一種似乎不足的狀態,因而才能獲得更大、更多的益處。
謙虛不僅對一般人有用,對處於高位的人更為有用,因為它是一種低姿態。《易經·謙卦》中說:“謙尊而光。”即尊者有謙卑的美德,更能使人光明盛大。但凡有作為的人,常用謙卑來培養自己的道德品格與指導人生的方向。
梅蘭芳先生作為一名京劇大師,卻是一個謙謙君子。它不僅在京劇藝術上有很深的造詣,在繪畫方麵也是一把好手。他拜名畫家齊白石為師,虛心求教,總是執弟子之禮,經常為白石老人磨墨鋪紙,從不因為自己的名聲而自傲。
有一次,齊白石和梅蘭芳同到一家做客,齊白石老人先到。他一身樸素,與其他賓朋的西裝革履或長袍馬褂相比,顯得有些寒酸。又因許多人並不認識他,所以被冷落一旁。不久,梅蘭芳也到了,主人自然出門相迎,其餘賓客也都蜂擁而上,一一與之握手寒暄。梅蘭芳事先知道齊白石也會來赴宴,但四下環顧,尋找老師。在一個角度裏,他看到了被冷落的老師。這時,他讓開其他賓朋伸來的手,擠出人群向齊白石恭恭敬敬地叫了一聲“老師”,並向他致意問安。在座的人見狀很驚訝,而齊白石則深受感動。幾天後特向梅蘭芳饋贈《雪中送炭圖》並題詩道:
記得前朝享太平,布衣尊貴動公卿。
如今淪落長安市,幸有梅郎識姓名。
梅蘭芳不僅拜名家為師,也拜普通人為師。有一次,演出京劇《殺惜》時,在台下觀眾的連連叫好聲中,他突然聽到有一位老觀眾說了聲“不好”。演出結束後,梅蘭芳來不及卸裝更衣就用專車把這位老人接到家中。恭恭敬敬地對老人說:“說我不好的人,是我的老師。先生說我不好,必有高見,定請賜教,學生決心亡羊補牢。”老人也不客氣:“閻惜姣上樓和下樓的台步,按梨園規定,應是上七下八,博士為何八上八下?”梅蘭芳恍然大悟,連聲稱謝。以後梅蘭芳經常請這位老先生觀看他演戲,請他指正,稱他“老師”。
一般而言,一個人在事業尚未取得勝利和取得較小勝利的時候,保持謙虛的態度還是比較容易的,但是當一個人取得較大勝利或較大成就的時候,繼續保持謙虛的態度就不是那麼容易了。勝利和成就,本來是好事,是值得歡欣和慶祝的事,但我們應當清醒地看到,在勝利的激流中,許多時候都暗藏著一堆驕傲的暗礁,如果不警惕,它們往往就會把前進的船隻撞碎。勝利者在取得偉大成就後仍然保持謙虛,這是最大的英明,也是我們從一個勝利走向另一個勝利和立於不敗之地的重要保證。一個真正懂得低調的人,必然是一個謙虛的人,這樣的人終將大有作為。
謙虛並不是有意地貶低自己,更不是虛偽的應付。而是基於對自己深刻的認識,發自內心的真誠。
險中求退,退中求進電視劇《亮劍》裏有一名言:狹路相逢勇者勝。這話說得一點也不假,但在這種情境下,雙方必定是勢均力敵,所以才需要依靠勇氣來決定輸贏。那麼,如果雙方勢不均、力不衡的時候,處於弱勢的一方是不是注定會失敗呢?當然不是。如果這時候,處於弱勢的一方能夠巧妙地將自己的弱處主動暴露出來,就會使對手在很大程度上作出錯誤的判斷,從而放棄對你的主動進攻。退一步來說,即使不會讓你一舉得勝,也可以延緩對方作出決定的時間,從而給你留出反擊的時間。這樣,你就可以找到反擊的機會。這就是一種險中求退、退中求進的策略,更是一種低調者為人處世的必備條件。
放低你的姿態,示人以弱點。因為古往今來這一直都是眾多處於弱勢的人在與強者的競爭中取勝的一大法寶。
戰國時期,魏國和趙國一起攻打韓國,韓國向齊國求援,於是齊國派田忌和孫臏帶兵前去解韓國之圍。齊軍向魏國首都大梁(今河南開封)進發,擺出一副攻魏的樣子,嚇得魏國將軍龐涓立刻調兵回頭,因為它覺得齊軍較弱,妄圖一舉消滅齊軍。孫臏了解到這種情況後,對將軍田忌說:
“魏軍一向剽悍恃勇而輕視齊軍,我們就利用魏軍的這個弱點,來個進軍減灶,假裝膽怯,給龐涓一個假象,這樣可以很快把他消滅掉。”
浩浩蕩蕩的齊軍向西行去,開飯時候到了,十萬大軍埋鍋造灶,綿延數裏,蔚為壯觀。隔了一日,龐涓追到齊軍做飯的地方,看到了遍地的土灶,命令士兵統計,龐涓得知齊軍有十萬之眾,他因此不敢輕舉妄動,隻好在後麵慢慢地追趕。又一次到了做飯的時間,孫臏下令把灶減少一半,隻埋五萬個灶,士兵們不知是什麼用意,卻也隻好從命。又隔近一日,龐涓趕到此處,一數齊軍之灶,隻剩五萬,便有些偷喜,心想:“齊軍果然害怕了,兩天便跑掉了一半!”於是便下令魏軍加快行軍步伐。第三天做飯時,孫臏隻讓士兵們做了三萬個灶,半天後龐涓追到這裏,一數鍋灶,發現隻有三萬個了,龐涓不禁哈哈大笑:“我知道齊軍本來就膽小害怕,到魏國才三天,就跑掉了一大半。”於是便命令步兵原地待令,隻帶幾千精銳騎兵,以兩倍於平日的行程追擊齊軍。
此時,孫臏估計龐涓傍晚會趕到馬陵。馬陵道路狹窄,重巒疊嶂,地勢十分險要,孫臏便在路兩旁埋伏好弓箭手。果然,龐涓傍晚趕到馬陵,還未來得及喘口氣,齊國射手萬箭齊發,魏軍大亂,龐涓自知智窮兵敗,隻好拔劍自殺。
齊軍雖不比魏軍強大,但孫臏懂得示弱,示弱是他的一種手段,而不是他的目的,他的目的是通過示弱來贏得最後的勝利。雖說示弱有時可以成大事,但是如果沒有強勁的實力做後盾,那麼這種弱便不是“裝弱”而是真弱了,那樣便會弄巧成拙,一敗塗地。
從上麵的故事我們可以看出,隻要低調者敢於示弱、妙於示弱,精於示弱。就一定能掌握以柔克剛的技巧,而以柔克剛的則是成功的低調者必備的技巧。低姿態是另外一種意義上的積極在我們的生活中,驕傲自大的人不乏少數,尤其是當這些人做出了一點成績的時候,便會更加趾高氣揚,不可一世。如果此時的他們正處於低位,那麼這種品行是很難再有上升的空間的;如果此時的他們已經處於高位,便很有可能因此栽個大跟頭。因此,相比之下,身處高處時,更需要適時的放低姿態,學會適當低頭。其實,適時的低頭並不是消極的表現,反而是另外一種意義上的積極,有時候這種低頭還能消除隱患,化解危機。
林肯在經曆過無數次的失敗之後,終於當選為美國總統。
就在他當選為美國總統的那一刻,整個參議院的議員們都感到十分尷尬,因為他們的新總統是一個鞋匠的兒子。當時,美國的參議員們大部分出身貴族,他們全部自認為是優越的上流人士,他們從未想過有一天要麵對的總統竟然是一個鞋匠的兒子。於是,有許多議員想趁林肯在參議院發表演說的時候,借機羞辱他一番。
在林肯剛剛走上演講台還沒開始說話的時候,一位參議員便站了起來,他態度傲慢地說:“林肯先生,在你開始演說之前,我希望你記住,你是一個鞋匠的兒子。”
所有議員都大笑起來,雖然他們自己不能打敗林肯,但是有人羞辱了林肯,照樣使得他們開心不已。
林肯反而表現得很平靜,他並沒有辯解什麼。隻是等到大家的笑聲停止以後才誠懇地對那個傲慢的參議員說:“我非常感謝你使我想起我的父親,他已經過世了,我一定會記住你的忠告,我永遠是鞋匠的兒子,而且我還知道我做總統永遠都無法像我的父親做鞋匠那樣出色。”
一時間參議院陷入靜默中,接著林肯又對那個參議員說:“據我所知,我父親以前也為你的家人做過鞋子,如果你的鞋子不合腳,現在我仍然可以幫你修理它,雖然我不是偉大的鞋匠,但是我從小就跟隨我父親學會了做鞋子。”然後,他對所有的參議員說:“對參議院的任何人都一樣,如果你們穿的那雙鞋是我父親做的,而它需要修理或改善,我一定盡可能地幫忙,但是有一件事是可以確定的,我無法像他那麼偉大,他的手藝是無人能比的。”說到這裏,林肯流下了眼淚。那一刻,所有的嘲笑都停止了,整個參議院都被雷鳴的掌聲填滿了。美國總統林肯雖然出身卑微,父親又是一個鞋匠,但作為總統的他從不隱瞞這一點。而且,他也從沒有因為自己當選為總統而忘記或者不願被人提及這個事實。相反,他仍然能在大庭廣眾之下放低姿態,這也是他贏得民心的一個重要因素。
所以說,不要以為身處高位便是達到了人生的製高點,要知道,一時的高處並不能說明什麼,成功反而更青睞於能在高處低頭的人。
每個人的一生其實都是一個大舞台,不管你出身高貴也好,工作的優越也好,你所處環境的良好都不能成為你扮演出色主角的障礙。當批評、訕笑、誹謗的語言像石頭一樣向你砸來,你應該像林肯那樣,不以身份為貴,放低姿態,那樣才能夠獲得再次的成功。
在反省中求得發展和進步人類的曆史其實就是在不斷的反省中才得到發展和進步的。不但曆史的大趨勢是如此,對於渺小的個人來說,自我反省也是很重要的。
學會自我反省就是實事求是地把以前的經驗教訓,總結出一個規律性的東西,及時修正自身的錯誤,尋找更好的方法,如此一來,成功自然就在不遠的前方了。
孔子的弟子曾參曾說過一句話:“吾日三省吾身。”與孔子一樣,曾參也是一個恪守反省之道的君子。
有一天,曾參的學生子襄問他:“什麼是勇敢?”曾參直接引用孔子的話,說:“你喜歡勇敢嗎?我曾聽孔子老師說最大的勇敢就是會自我反省,正義不在自己一方,即使對方是普通百姓,我也不恐嚇他們;自我反省,正義在自己一方,即使對方有千軍萬馬,我也勇往直前。”
當一個人背向著太陽的時候,他隻能看到自己的身影,連別人看他,也隻會看見他臉上陰黑一片。如果一個人隻會拿憤世嫉俗來代替反省自己,那麼這對他自己的成長將是一種最大的耽誤。有一句話說得好:“一個人的成長=經驗+反思。”一個人或許工作了20年、30年,如果沒有反思,也隻是一年經驗的20次、30次的機械重複而已。低調者倡導每天都自我反省,思索自己做人、處事的方法是否正確,好給自己以後的行動指明方向,這對低調者的成功有極大的促進。自我反省不是故意要把自己弄得愁眉緊皺,跟自己的大腦過不去,而是對自身的深刻審查,以求進步。
事實上,每個人在做事情、做工作的時候都要抱有自我反省的態度,並且要不斷以實際行動去追求、實現自己的美好願望。如果一個人不善於自我反省,那麼他便會一次又一次地犯同樣的錯誤,這樣的話便不能很好地發揮自己的潛力。相反,如果一個人善於自我反省,那麼這個人往往就能夠發現自己的優點和缺點,並能夠揚長避短,發揮自己的最大潛能。
有這樣一個故事:在古代,一個背叛的諸侯有扈氏帶兵入侵,禹派他的兒子伯啟去抵抗,結果伯啟失敗了。他的部下很不服氣,要求繼續攻打,但是,伯啟說:“不必了,我的兵比他多,領地也比他大,卻被他打敗了,這一定是我的德行不如他,帶兵方法不如他的原因。從今天起,我一定要努力改正過來才是。”從那以後,伯啟每天很早就起床工作,粗茶淡飯,照顧百姓,任用有才幹的人,尊敬有品德有能力的人。過了一年之後,有扈氏不知道怎麼知道了伯啟這樣的德行,不但不敢再來侵犯,反而自動投降了。
伯啟最終得到了天下人的認可。這是因為他把自己放在一個平凡的位置上,不斷地反省自己,以改變自我為關鍵。布朗寧說:“能夠反躬自省的人,就一定不是庸俗的人。”再偉大的人也不可能是完美的,在性格、邏輯、處世方麵總有缺憾與不足,這就需要學習自我反省來洞察自己的言行。真正的低調者不斷地反觀自己、不斷地反省自己,這是值得極力讚揚的。自我反省是從古至今人們都很看重的一種為人品格,它是低調修身的重要方麵。曾子尚每日三省其身,更何況常人呢?學會自我反省,才能不斷地修正自己的言行,提高自己的身心修養;學會自我反省,才能在事業上有所成就,獲得人生的更大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