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而不炫是一種人格魅力的體現一個真正低調的人,是從不會炫耀他所擁有的一切的,也從不會告訴別人他住什麼樣的房子,銀行裏有多少存款,他是多麼受周圍人的尊重,因為他沒有自卑感,他對自身存在的價值充滿自信。
在這個社會上,有錢、有權、有勢的人隨處可見,這是為什麼呢?這是因為他們中的大多數人都有逢人便炫耀的“壞習慣”。他們以為,這樣就可以抬高自己,貶低別人,就可以以一種俯視的眼光來麵對“貧窮”的人。其實,這隻是他們一廂情願的想法而已。固然,有錢、有權、有勢是有能力的象征,但是讓人們感到敬仰或者說羨慕的卻不是財富或是權勢本身,而是獲得這些所需要的能力和勇氣。所以,當富貴者向人們展示他們的財富地位時,或許能夠得到許多人的奉承,但那都是表麵現象,他們實際得到的隻能是背地裏人們的不屑和蔑視。
瑞士是貴而不炫的典範。
在瑞士,年收入超過百萬瑞士法郎的人高達18.3萬,比例達到全國人口的2.6%。據世界銀行發表的各國富裕程度排行榜顯示,瑞士多次蟬聯全球最富裕的國家。在這個富翁密度很高,甚至許多人都身價過億的國家裏,給人們留下的整體印象卻是———生活富而不奢。
在一次國際會議上,人們見到“世界經濟論壇”創始人兼執行主席克勞斯·施瓦布。他多次被記者采訪,每次都見他穿著一套款式老舊但非常整潔的雙排扣黑色西服。施瓦布聊起他的生活,自稱不愛打扮,也不稀罕用名牌服飾或昂貴的高檔手表來“炫富”。無論是在達沃斯年會上與數百位各國首腦聚集,還是奔波於世界各地,他穿的都是一套西服。施瓦布的辦公室陳設也非常簡單,沒有寬敞的空間和貴重的辦公設施,隻有普通的沙發、茶幾和幾個書櫃。平時施瓦布自己駕駛一輛客貨兩用車,午餐是與其他員工一樣的自助餐。
在瑞士這個地方,有很多很有錢的人都像施瓦布一樣過著儉樸的生活。他們在吃的方麵,也絕不擺闊。那裏的餐館不允許顧客浪費,甚至會對浪費者罰款;在穿戴方麵,瑞士是“手表王國”,但大多數富翁手上戴的並不是“勞力士”“歐米茄”等豪華品牌手表,而隻是普通手表,有的甚至戴著普通老百姓都不願戴的塑料電子表;在交通方麵,瑞士富翁和大多普通百姓完全有條件買“寶馬”“奔馳”,然而瑞士公路上行駛的大多是“大眾”“雪鐵龍”等普及型汽車;在日常用品方麵,由於瑞士物價相對較高,每逢節假日,節儉的瑞士人大多會開著車到鄰國買便宜貨。
在瑞士這個富裕的國家裏,沒人會隻因為財富而對他們表示尊敬,人們隻會尊敬對社會作出貢獻的人。
所以,即便是你真的很富有,也很有權勢,你最應該珍惜的也應該是健康的平凡生活。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珍惜金錢,富而不耀。先哲老子曾將它視為為人處世的三大法寶之一,儒家學說的創始人孔子也把它視為很重要的品德。珍惜金錢對個人來說,是一種良好的生活習慣,也是一種文明行為。所以說,富而不耀對社會來說,是一種文化,也是社會文明程度的體現,更是一個人人格魅力的體現。看淡一些,苦惱便煙消雲散很多人都擺脫不了命運起起落落的束縛,這是因為命運是一個複雜的東西。然而有些人之所以被束縛,正是因為不能看淡命運中的得失,他們常常在得到時欣喜若狂,在失去時痛苦萬分,這無形中是為自己的心靈戴上了“枷鎖”。然而,低調的人卻沒有這種煩惱,因為命中的得失已經被他們看淡,甚至忽略,他們得不是狂喜,失也不會悲傷。所以,他們能夠掙脫命運的束縛,成為命運的朋友,坦然麵對人生長河中的激流與平川。
命運是無形的,你看不見也摸不著的,你不必抬頭仰望,也不必俯身去尋找,他就在你我的身邊,在你我的身體裏、心靈裏。隻要你樂觀地對待他,使心靈接受一次次的洗禮,那麼你就是命運的主宰,不要低估命運的力量,也不要高估命運的價值。學會做命運主宰的人是照看命運,但不強求;接受命運,但不卑怯。走運時,他會揶揄自己的好運;倒運時,他又會調侃自己的厄運。
很多人都知道,在2000年12月11日,在上海與癌症鬥爭6年的陸幼青去世了。陸幼青出生於1963年10月,華中師範大中文係畢業,用他的話來說:“自己沒有長著一張出類拔萃的漂亮麵孔,個性平和……”但就是這樣一位平凡普通的人,卻在生命的最後100天裏,書寫著心靈深處的真實告白———《死亡日記》,向身邊每一個活著的人,講述自己對生的感悟和對死的坦然……讓我們走進他生前的“死亡日記”去看看。
在生命的最後曆程,陸幼青聽到了死神的召喚,他坦然地對待,並決定寫一本名叫《死亡日記》的書。他說:“我要將死亡的過程袒露出來,但這不是袒露死亡降臨的恐懼,更多的是探討活著的價值,讓所有癌症病人關注生的意義。”於是,陸幼青每天清晨6時半起床,坐在臥室裏的單人沙發上,捧著手提電腦“寫我真實的生活”。
陸幼青能在死亡之日日益逼近之時以從容的心情寫下他的《死亡日記》,這讓每一個不得不思考生命意義的人充滿了敬意。陸幼青說:“我希望能把我的文字帶給一些人,那些在我們身邊,還在苦苦地跟癌症作戰的人。”陸幼青隻是一個普通人,並沒有做出什麼驚天動地的事業和偉績,然而他卻讓還活著的人們學習到了許多東西。如果將生命量化到隻有幾年、幾天、幾小時,甚至幾秒鍾的時候,你還能用從容不迫的目光注視著死神的降臨嗎?或許隻有在生與死的懸崖邊,我們才能真正看清誰是最懂得珍惜生命的人。
在我們麵對人生的不容易、世事的艱難的時候,難道我們就隻能一直受其攪擾而無能為力嗎?不是的,其實,隻要我們低調一些,看淡一些、看開一些,一切憂苦煩難便都煙消雲散了。
當你發現自己不如意時,趕快告訴自己世界上本就不存在完美,即使作出別的選擇也總會不如意。如此,選擇的主動權便掌控在自己手中,人生不再成為不能承受之重。所以看淡了,便能撥開命運的雲霧,享受命運帶來的光彩。
世界上沒有免費的午餐人人都知道,在這個世界上沒有免費的午餐,就像農民想要收獲糧食,就必須先在春天播種,夏天耕作,秋天收割;學生想要考試取得優異的成績,就必須在上課認真聽講,課後多做複習,認真考試;業務員要想取得好的業績,就必須先學會培養忠實客戶,掌握一定的銷售技巧;歌唱家想要得到大家的認可,自己不但先把音樂學好,還要學習表演和做人。
這些都是“先予後取”的例子,這個成語告訴我們要不計較當前利益得失,而應該看重長遠發展前景。通俗地講就是“吃小虧,占大便宜”。低調的人之所以成功,主要因為他們把握好了“先予”“十予不一取”的原則。
早在三國鼎立的時候,有這樣一個“七擒七縱”的故事。那時諸葛亮準備北伐中原,完成統一大漢的偉業。可就在這個時候,與蜀漢接壤的南中地區發生了叛亂,首領是當地很有影響的一個人物,名叫孟獲。為了維護蜀國的統一,也為了不讓叛亂影響自己的大計,諸葛亮經過積極準備,向南中進軍。
諸葛亮出兵不久,就下了一道命令:不準殺害孟獲,一定要捉活的。
這是諸葛亮定的方針,目的是收服孟獲的心。第一回合,蜀中大將王平依諸葛亮之計將孟獲引到埋伏圈內,將其生擒。孟獲一副“要殺便殺,要剮便剮”的架勢,沒料到,諸葛亮卻放了他。孟獲第一次戰敗,心中本就不服,於是被放回去後便又開始挑戰,就這樣,先後與蜀軍大戰了七次,結果每次都戰敗,而且被生擒。就這樣,諸葛亮一共放了他七次。
“七擒七縱”之後,孟獲徹底服了。自那之後,孟獲死心塌地歸順了蜀漢,直到諸葛亮死,他都沒有再叛亂。諸葛亮“七擒七縱”收服孟獲遵循的正是“先予之,後取之”的道理。諸葛亮深深懂得低調的內涵及意義,對於十分頑固的孟獲,他沒有一味地使用強硬的手段去硬碰硬,而是以柔克剛,感化他;如果諸葛亮高調行事,以暴製暴,那就會完全適得其反了。
“先予後取”說的就是不要隻看到當前利益,要看重長遠的利益,免得占小便宜,吃大虧,所有的退卻都是為了將來更大的發展做鋪墊。我國著名的史學家範曄說:“天下皆知取之為取,而不知與人為取。”予與取是可以轉化的,即使效果不是馬上就能看到,天長日久,功效自然就顯出來了。
智者都知道先予後取,而愚者隻知道一味地索取。當我們放下索取的欲望,真誠地付出,無私地幫助別人的時候,我們最終會獲得應得的回報。
得饒人處且饒人古代的著名思想家荀子說:“君子賢而能容罷,知而能容愚,博而能容淺,粹而能容雜。”意思說,人格高尚有道德才能的人能夠容得下被放棄,懂得停止,能夠容忍別人的無知;雖然知識淵博,卻能和沒有文化的平民相處;即使自己是專一和精通某種理論,卻也可以容得下其他不同的見解。簡單來說就是能容忍別人的缺點,接受別人的意見,不自以為是。
這是對低調者品格的最佳詮釋。
在現實的生活中,我們總會遇到一些說了對不起自己的話或做了對不起自己的事的人。這時候,如果能夠寬容相對,而不是去針鋒相對,那麼不僅可以顯示我們高超的人格,更能使我們受到更多的尊敬。
有這樣一個故事:從前,有一位高僧受到邀請去參加一個大型的素宴。開席的時候,高僧發現在一盤素菜中竟然有一塊豬肉。這時候,高僧的徒弟故意用筷子把肉翻出來,打算讓主人看到,去懲罰廚師。然而,高僧卻立刻用自己的筷子把肉又掩蓋了起來。過了一會兒,徒弟又把豬肉翻出來,高僧再度把肉遮蓋起來,並在徒弟的耳畔低聲說:“如果你再把肉翻出來,我就把它吃掉!”徒弟聽到後,就此作罷了。
宴會結束之後,在回寺的途中,徒弟很不理解地問:“師父,剛才那廚子明明知道我們和尚不吃葷的,還把豬肉放在素菜中,真是可惡之極。
徒弟隻是要讓主人知道,處罰處罰他。師傅為什麼當作沒看見呢”高僧說:“每個人都會犯錯誤,無論是有心還是無心。如果讓主人看到了菜中的豬肉,盛怒之下他很有可能當眾處罰廚師,甚至會把廚師辭退,這都不是我願意看見的,所以我寧願把肉吃下去。”
一個人如果得理不饒人,反而會把對方逼得走投無路,這就有可能會激起對方“求生”的意誌,對方也因此會不擇手段地反抗。所以,在別人理虧的時候,更要學會放別人一條“生路”,這樣也更容易讓他改過自新,並對你心存感激。
美國總統林肯對政敵一向以寬容對待,這也是他為人低調的一種體現。有一次,他的一位部下就此事向他提出了意見:“你不應該試圖和那些人交朋友,而應該消滅他們。”然而林肯卻微笑著回答:“當他們變成我的朋友,難道我不正是在消滅我的敵人嗎?”
事實正是如此,我們既要容忍別人犯過失,也要容忍別人改正錯誤。
不能因為某人某時有某種過失,便一棍子打死。有句話說得好,得饒人處且饒人。放對方一條生路,給對方一個台階,就是給別人一個從新改過的機會,也是給了自己一次幫助朋友的機會。
在夾縫中穿梭,在艱辛中涅?
每個人的一生都會遇到左右不定、進退兩難的時候。在這種時候,如果你沒有選擇的機會,那麼就不妨低下頭來,學會看別人的臉色,不輕易表露自己的心跡。然後在兩難的夾縫中求得保全的一線生機,再將這種曆練轉化成巨大的力量,有朝一日,這必將成為自己一飛衝天的資本。然而,總有許多人認為在夾縫中求生存是無能、無用之人用的“下下策”,所以對此十分不屑,結果卻惹禍上身,甚至遭受殺身之禍。
在明朝,有一個叫王樸的人,是洪武年間的進士,因性情耿直,所以經常與朱元璋發生爭辯,而且每一次都不肯屈服。一次,又因小事觸犯了龍顏,因此被罷官回家。
朱元璋素來惜才,所以不久之後,便又召王樸進京,任監察禦史。
本以為被罷過一次官之後,王樸的性情能有所收斂,但讓朱元璋沒想到的是,任監察禦史沒多久,王樸就上千言書,指責朝政。朱元璋對此頗為不滿。
一日,王樸又因事與朱元璋開始爭辯,而且言辭十分激烈。朱元璋大怒,下令殺他。剛推到刑場,朱元璋想給他一次反悔的機會,又把他叫回來,問:“你改變自己的主意了嗎?”王樸不明就裏,仍義正詞嚴地說:
“陛下不認為我是無才能的人,升我為禦史,為何現在將我摧殘汙辱到這個地步?假使我沒有罪,為什麼殺我,有罪又為何讓我活下去?我今日隻求速死!”朱元璋聽後更是大怒,命令趕快行刑。
路過史館時,王樸還高聲喊道:“翰林學士劉三吾記下,某年某月某日,皇帝殺無罪禦史王樸。”王樸就這樣丟掉了性命。
人們常說:伴君如伴虎。在一言九鼎的皇帝麵前,如果稍有不慎,觸犯龍顏,隨時隨地都有人頭落地的危險。所以應懂得如何在險象環生的夾縫中求生,如何保全自己,如何尋找機會達到自己的目的,這才是身為人臣的關鍵。一味地心高氣傲,一點都不懂處世策略,隻能毫無價值地送了自己的小命。如果能夠克製住自己,謹慎一些,不但可以保全自己,還可以實現自己的目標。
蜀漢的開國皇帝劉備,是漢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在他還是少年的時候,劉備孤貧,以販鞋織草席為生。黃巾起義時,劉備與關羽、張飛桃園結義,一同剿除黃巾軍,有大功,之後任安喜縣尉,不久辭官。
董卓亂政之時,劉備隨公孫瓚討伐董卓,和關羽、張飛三人在虎牢關大戰呂布。後來,諸侯割據,劉備勢力弱小,經常寄人籬下,先後投靠過公孫瓚、曹操、袁紹、劉表等人,幾經波折,卻仍無自己的地盤。赤壁之戰前夕,劉備在荊州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輔助。在赤壁之戰中,聯合孫權打敗曹操。之後,劉備又占領荊州、益州,奪取漢中,建立了橫跨荊益兩州的政權,從而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礎。
有句話說得好:“夾著尾巴好做人。”如果想要在夾縫中保全自己,那麼就要夾著尾巴做人,事事小心謹慎,低調的人知道耐心地營造自己,在夾縫中穿梭,在艱辛中涅?。
劉備並不是什麼顯赫的大人物,但他卻能在夾縫中生存了下來,最後三分天下有其一。由此可以看出,如果一個人不懂得潛伏、躲藏,即使能力再強,智商再高,也會在夾縫中被壓迫、利用,甚至被擠壓窒息。隻有那些能夠在夾縫中生存的人,才能具有非凡的韌勁與超常的忍耐力,他們經曆過夾縫中的曆練,終歸會成大器。
麵對禍福,心境平和低調有著一種非常深遠的“意境”。例如,有兩個人看到一朵玫瑰花卻會有不同的見解,一個人抱怨說,每一朵玫瑰花上麵都有刺;另一個人則充滿驚喜地說,每一枝帶刺的枝條上都盛開著鮮豔的花朵。一樣的玫瑰花,不一樣的人卻會有不一樣的感受:悲觀的人看到的是醜陋的刺,樂觀的人看到的是美麗的花。所以,在成敗禍福麵前,要學會心境平和,坦然處之。
有些人遭遇了苦難和挫折時,眼中的世界總是灰暗的,陰霾漫天,充滿了淒風苦雨;而另外一些人卻在此時仍能感受到世界是灑滿陽光的,即使是偶有風雨襲來,他們也相信天空終會平靜,一道彩虹會劃破天際。為什麼在人們的眼中同樣的世界會存在如此大的差異呢?正是因為不同的人生態度。所以說,要想讓自己有好的心態,不妨換個角度看世界。